明朝方孝孺(明朝方孝孺是谁)

科灵网 40 0

怎么评价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明朝浙江人,又因曾在蜀任教,蜀献王取其读书处名为“正学”,所以也有人称他“正学先生”。方孝孺从小就在一个书香世家中长大,父亲方克勤以“循吏”闻名于当时。也就是家庭教育的严谨,奠定了方孝孺日后良好的品德。

方孝孺虽然自幼聪颖,勤奋向学,但他却不以此自满,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明王道、致太平”。长大后,家境清贫,常常有一餐没一餐的。有一回他卧病在床,几日没吃没喝,人皆以为苦,他却说:“古人有三十多天才吃九顿饭的,我这样饿个几天算什么?胸怀大志却家徒四壁的,普天之下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吗?”

洪武十五年,东阁大学士吴沉等推荐方孝孺,孝孺应太祖(即朱元璋)征诏至京城,太祖对他的诗作〈灵芝〉、〈甘露〉很感兴趣,便赐宴款待。宴席间,太祖为了解方孝孺为人正派与否,故意派人弄歪孝孺的座位,看看他会怎么处理。结果,孝孺一来到座位,看到座位有些微的倾斜不正,便立即将座位扶正然后就座。太祖看了甚为欢喜,觉得孝孺举止端庄、学问又渊博,必是可造之才,便厚礼赠之,嘱日后有所重托。

后来,太祖的儿子蜀王聘请孝孺作为他儿子的老师,据说孝孺每次见到蜀王时,除了讨论道德之事外,从不闲聊私事,令蜀王很是敬重。可惜好景不常,建文三年,燕王朱棣谋反,整个国家进入混乱状态。时朝廷的征讨檄文,都出自于孝孺之手,且孝孺为朝廷多方提供策略,以为抵抗燕军,只可惜燕军势力日渐强大,终于攻到南京城下。有人建议建文帝到别处躲避,可是方孝孺力主固守南京城,说即便失城也要死于社稷。没多久,燕军就攻入南京城,而孝孺被捕入狱。

朱棣(明成祖)的军师姚广孝曾请求勿杀方孝孺,他说:“如果杀了方孝孺,那么全天下读书种子就将断绝了。”朱棣因此也想放过方孝孺一命,于是请孝孺帮他起草即位诏书,想不到方孝孺却披麻带孝而至,还痛骂不绝,拒绝起草诏书。朱棣说:“起草诏书,非先生不可”,一定要孝孺在纸上写字。孝孺便执笔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一看大怒,说:“你就不顾九族亲人的安危吗?”孝孺答曰:“便十族奈我何!”于是朱棣便派人将孝孺的九族亲人加上他的学生共十族全数抓起来,并将孝孺处以车裂酷刑。此次遇难者,据史书记载达八百七十多人。

话说当孝孺的弟弟孝友临刑时,孝孺泪流满面,无言以对。孝友却从容吟诗曰:“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如今读来,依旧令人唏嘘不已,而孝孺忠贞不二与成仁取义的典范,永远留给后人无限的景仰与怀念!

历史上的方孝孺是什么下场?有什么记载呢?

方孝孺最后落得个被磔[zhé]杀,同时被株连的悲惨下场,像《明史》、《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中均对此有相关记载。方孝孺是明朝初期非常著名一位大儒,在读书人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朱棣发兵南下之时姚广孝才会特地叮嘱他说:“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因为这番嘱托,朱棣在攻下南京城后也确实不曾直接将方孝孺杀害。不仅如此,朱棣还决定借方孝孺的声望来笼络天下学子的心。基于这一决定,朱棣本欲让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却是一个非常执拗的人,在他心里只有建文帝才是正统,而朱棣则只是乱臣贼子。所以他在朱棣命他起草诏书时毫不客气地便拒绝了,且他还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诏不可草。”

朱棣见状自然颇为生气,于是他威胁方孝孺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然而即便是株连九族这一威胁也同样未能让方孝孺服软,他甚至还说即使是株连十族也奈何他不得。怒不可遏的朱棣终是不再对方孝孺手下留情,他先是让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接着又当着他的面接连诛杀其亲人、学生。但是纵然如此,方孝孺依旧不肯屈服于他。为此,朱棣最后还是下令将他磔(肢解躯体的酷刑)杀。

有关于方孝孺被株连一事,《明史·方孝孺传》这一史书虽有“并夷其族”这一相关记载,但是并未提到十族这一字眼。但是像《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熹宗实录》等史书,则明确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一事。因为史籍记载存在差异,所以方孝孺是否真的被诛十族也就需要进一步考证。

方孝孺究竟是能臣还是庸才?

方孝孺是明朝朱元璋至朱棣时期的名臣,最终因坚决反对朱棣继位而被“诛十族”;那朱棣杀方孝孺究竟是对是错呢?很显然是错的,因为朱棣的头号谋士姚广孝就曾对朱棣说过:“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但朱棣最终还是把方孝孺杀了,而朱棣也因此背上了“暴君”的头名。

在历史上,方孝孺的评价极高,但方孝孺的真实才能究竟如何?是能臣还是庸才?关于这一点,其实朱元璋是看得最透彻的。方孝孺年幼时有“神童”的美誉,而且极为刻苦,长大后拜入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门下,后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十年后,方孝孺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朱元璋两次召见方孝孺,为何两次都不用呢?这是因为朱元璋看透了方孝孺这人,是个忠臣,但却并不是能臣,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超脱现实的理想,如果真的让方孝孺主政的话,那是国家的灾难。

为什么要这么说?看看后来朱允炆用了方孝孺的结局就知道了。朱允炆即位后,征召方孝孺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决定群臣的面议可否施行时,朱允炆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当时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

当真是位高而权重,而朱允炆是明朝政府的第二任合法继承人,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方孝孺对其也是感恩戴德,想将自己的毕生才能都展现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方孝孺是《周礼》,一部关于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加上朱允炆的另外两个心腹——黄子澄和齐泰,这三个人都是儒学大师,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

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比如导致“削藩”,他们就太过于理想了点,在一年之内连消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五个举足轻重的藩。

燕王朱棣还能忍?因为下一个就是他了,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朱棣集结部队和做准备的时间。在朱棣举兵靖难之时,方孝孺连出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离间计以及缓兵之计等等,结果表明,这只是方孝孺的个人想象而已,因为朱棣都没上当。

反而是朱允炆由于方孝孺的这些建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时间,最终兵败;朱允炆下落不明,而方孝孺则被抓了,虽然姚广孝一再叮嘱朱棣,别杀方孝孺,但方孝孺实在是太不给朱棣面子了,逼得朱棣将他车裂。其实还是朱元璋说得不错,方孝孺是一个好的大儒,适合教化世人,实行“愚民”之策,但却不适合主政,因为他太过理想化了。

明朝一代名儒方孝孺到底做了什么,因何惨遭朱棣的灭门?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于方孝孺一定非常的熟悉,他是明代的大学问家。方孝孺尽心尽力的辅佐明建帝朱允炆,并且得以重用,方孝孺当时在朝堂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十分的高。后来朱棣起兵谋反夺得帝位。朱棣深知自己的皇位是夺来的,为免众人不服,就命令方孝孺起草诏书,说自己是真命天子。方孝孺不从,并大骂朱棣。朱棣大为震怒,命令诛杀方孝孺十族。

一、方孝孺为明朝鞠躬尽瘁

方孝孺与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不合,所以在朱元璋为政期间,方孝孺没有得以重用。但是朱元璋还是十分欣赏方孝孺的才能,于是将自己的孙儿朱允炆托付给了方孝孺。而每次在朱允炆处理朝政事务有不明白或棘手的事情都会请教方孝孺。有时还会让方孝孺代为处理奏章,可以说对方孝孺是十分的信任,当然,方孝孺也在尽心尽责的辅佐着君主。从此方孝孺的仕途也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了起来。

二、一代贤臣方孝孺

但是好景不长,燕王朱棣起兵谋反,大军南下,展开了靖难之战。朱棣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常年征战沙场,朱棣的军队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入了京城,夺取了帝位。虽然他取得了胜利和地位。但是这是名不正言不顺以武力夺来的天下,于是朱棣想让方孝孺起草一份诏书,说明朱棣是顺应天意,他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要借由方孝孺在人民心中的大学问家的身份来起到安抚民心的效果。但是方孝孺不仅拒绝,还破口大骂朱棣。从而惹恼了朱棣,命令将方家的十族全部诛杀。总共八百余人,全部冤死。

燕王朱棣谋反篡位,想要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登基,于是让建文帝当时的重臣方孝孺起草诏书,但是方孝孺不屈服于朱棣的威胁,并大骂朱棣人神共愤之举。所以让朱棣残忍的诛杀了方家十诛。就在这一滩滩鲜血中,朱棣登上了帝位。方孝孺对于忠君的气节被后世人不断的歌颂,而他身为一个文人,对于正义的骨气也值得人们推崇和学习。

明朝方孝孺(明朝方孝孺是谁)-第1张图片-科灵网

上述文章就是科灵网介绍的明朝方孝孺和明朝方孝孺是谁的详细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财经资讯知识,记得收藏关注我们。

标签: 明朝方孝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