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皇帝一共36位(于姓有没有出过帝王)

科灵网 274 0

中国皇帝姓氏排名

中国古代出帝王最多的排名前15位。

第1名:刘姓。刘姓皇帝总共有54位,其中西汉、东汉、蜀汉相加总共32人,五胡十六国中的前赵4人,南北朝的南朝宋8人,五代后汉2人,五代十国的南汉4人、北汉4人。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一起讨论。

第2名:李姓。李姓皇帝共有47位,广泛分布在从东晋至明末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中。其中五胡十六国中的成汉5人,西凉3人,唐朝21人,五代后唐4人,南唐3人,西夏10人,明末农民政权大顺朝1人(李自成)。

第3名:朱姓。朱姓以19位皇帝摘得本榜探花,其中五代后梁3人,明朝16人。

第4名:赵姓。赵姓的皇帝集中在宋代,共有18位,其中北宋9人,南宋9人。

第5名:司马。西晋的统一是昙花一现,但司马家出的皇帝是真不少,共有15位,其中西晋4位,东晋11位。

第6名:萧姓。萧姓共有12位皇帝,其中齐有7人,梁有5人。

第7名:元姓。元姓是北魏拓跋氏皇族改的汉姓,共11位皇帝,包括北魏8人,东魏1人,西魏2人。

第8名:高姓。高姓皇帝共有11位,其中南北朝时的北齐6位,五代十国时的南平5位。

第9名:爱新觉罗。这就是大清王朝了,清朝的国姓。从清太宗皇太极到宣统帝溥仪,共11位皇帝。加上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12位。

第10名:孛儿只斤。从元世祖忽必烈到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共11位皇帝。

第11名:完颜。完颜姓的皇帝集中在金代,共有10位。其中杰出代表是金太宗完颜晟。

第12名:耶律。姓耶律的皇帝集中在辽代,共有9位,如果再算上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政权,总人数也达到了12人。

第13名:慕容。姓慕容的皇帝居然也不少,一共有9人,都出现在五胡十六国时期。

第14名:王姓。王姓皇帝共有9人,其中新朝1人,五代十国中的前蜀2人,闽国6人。

第15名:杨姓。杨姓皇帝共有8人,其中隋朝4人,五代十国中的吴国4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就是代表。

扩展资料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

在中国,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于姓皇帝一共36位(于姓有没有出过帝王)-第1张图片-科灵网

单于姓的单于姓帝王

(公元前?~前174年),名冒顿,头曼之子。著名秦末汉初时期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09~前174年为期三十六年。

冒顿,读音作mò dú(ㄇㄛˋ ㄉㄨㄛˊ),姓挛鞮,读音作luān dī(ㄌㄨㄢ ㄉㄧ),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长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头曼得少子,欲废太子冒顿而立少子,于是让冒顿做了月氏(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个部族)的人质。当时头曼单于发兵急攻月氏,想借月氏人之手来杀冒顿。冒顿盗马逃归,头曼认为冒顿壮勇,让他统率一万骑兵。冒顿得到兵权后加紧训练部队。他制成了鸣镝(响箭),下令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与部下出猎鸟兽,发现有不射响箭所射目标的人,就杀掉他。不久冒顿用响箭射自己的良马,左右的人有不敢跟着射的,冒顿立刻将他们杀掉。此后,冒顿又以响箭射自己宠爱的妻子,左右的人都感到很恐慌,不敢跟着射,冒顿又将这些人杀死。不久,冒顿出猎,用响箭射杀单于的良马,左右的人都跟着射。此时,冒顿知道他的左右都听从他的命令,可被他利用了。一次冒顿随其父头曼单于狩猎,用响箭射向头曼,他的左右也都随着响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死,冒顿诛杀他后母、弟弟和不听从他的众臣,自己作了单于。冒顿登位后,正是东胡强盛时期,东胡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表示,千里马是匈奴的名马,不应给东胡。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东胡认为冒顿惧怕他们,不久又提出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又问群臣,左右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请您派兵攻打他们。”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便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得到单于阏氏后愈发骄横起来,欲向西侵略。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千多里的荒芜地区,无人居住,双方各自在自己的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缓冲空地,我们想占有它。”冒顿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认为这是荒弃之地,给或不给都可。于是冒顿大怒,说:““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便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冒顿发兵向东袭击东胡,下令全国士兵,有后退的皆斩。东胡早先轻视匈奴,并无防备,等到冒顿引兵来犯,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王,掳掠了他的人民和牲畜。回来后,向西打败了月氏,向南并吞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又全部收回了秦将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以汉原河南塞为界,到达朝那,肤施,进而侵入燕、代两地。这时的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无暇西顾,因此冒顿的势力得到了壮大,手下有能弯弓射箭的士卒达三十多万,设左右贤王二十四长,称雄于大漠南北。匈奴从其先祖淳维至头曼单于,已有一千多年了,但匈奴的地域时大时小,内部也别散分离,直到冒顿单于时,匈奴最为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使其成为一代雄主。此后冒顿又率兵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尽使北方各族服从他的统治。汉朝平定中原不久,为加强边防调韩王韩信去代郡,都马邑(今山西朔县)。匈奴大举进攻马邑,迫韩王投降了匈奴。于是匈奴引兵向南,越过句注山,直攻太原,兵锋及于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威胁了西汉的统治。公元前200年,刘邦率兵前去抗击匈奴,时逢冬季,风雪交加,奇寒无比,有十分之二的士兵冻掉了手指。于是冒顿佯装败北,暴露自己的老弱病残之兵,掩藏起精锐之师,诱汉兵追赶。高祖果然将以步兵为主的全部三十二万汉兵用以北逐匈奴。高祖到先平城(今山西大同),其步兵还没有到齐。冒顿派精骑四十万围困高祖于白登山(今山西平城),七天七夜,被包围的汉军得不到军粮接济,情势十分危急。高祖用陈平计,暗中派使者厚赠礼物给冒顿的阏氏,阏予对冒顿说:“两主不应相困。现在即使得到了汉朝土地,单于您也终究不能住在那里。况且汉王自有神灵保佑,请单于您仔细考虑。”冒顿原与韩王信的大将王黄、赵利相约共灭汉王,可王黄、赵利的军队未到,冒顿怀疑可能和汉军有密谋,就听取了阏氏的话,放开包围圈的一角。高祖刘邦下令所有士兵都拉满弓外向,从匈奴解开的一角直冲而出,终于和大军会合。冒顿这时已引兵离去,汉朝也领兵撤退。其后冒顿常结连汉朝叛将,引兵侵扰汉朝边地,使得汉朝深感忧虑。当时汉初定,国力弱,于是高祖便派刘敬前去缔结联姻和约。奉送皇族女儿冒称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丝棉、绸绢、酒米食物各有一定的数量,汉匈结约为兄弟之国,冒顿才稍稍停止侵扰。

汉高祖刘邦逝世后,汉孝惠帝、吕后时,匈奴骄横无礼,冒顿竟然在给吕后的信里有侮辱性言语,吕后想攻打匈奴,被诸将所劝未行,依旧实行和亲成策。汉文帝初年,冒顿又派右贤王进占了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后消灭月氏、平楼兰、乌孙、呼揭等国。第二年,冒顿致信汉文帝,愿意恢复过去的和约,汉文帝作了友好的答复,双方转向通好。公元前174年,冒顿去世。其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公元前?~前102年),乌维之子。著名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05~前102年为期三年。因年少即位,史称“儿单于”。汉使光禄勋(光禄大夫)徐自为(徐息)筑五原塞(榆林)数百里,外列城,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西北至芦沟山(今内蒙古包头、固原之间)。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子)将兵屯其旁。使疆弩都尉路博德筑障于居延泽上(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其年秋天,匈奴大入云中、定襄,杀掠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破坏光禄所筑城列障。又使右贤王入酒泉、张掖,掠数千人。当时汉朝的战略为北守、西攻。将军任文率兵至,尽复失所得而去。

汉太初四年农历1月,李广利破大宛,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匈奴欲遮之,不能至。初,李广利将骑六千、步兵数万人至贰师城下取善马。西至郁(成)城,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食乏而还。往来二岁,到敦煌,士卒十遗二三。上书请罢兵。汉帝大怒,乃益发兵卒六万人,负从者不豫。牛十万,马二万,驴骡驼以万数,多齐粮。转运奉军,天下骚动。广利遂进兵,当道小国皆送迎,给廪食。径到大宛城,围宛三十余日,宛中贵人共杀其王毋(寡),奉其首,出食给军,悉出善马。汉择取其善马十匹,中马三千余匹。乃共(与)立宛贵人察为王,与盟而还。诸所过小国,皆遗子弟从入献见,因为质焉。还玉门关者万余人,马千余匹。后行,非乏食,战死不甚多,将吏贪,不爱士卒,故死亡者多。上以为万里而伐,不录其过,乃封广利为海西侯;封骑士赵弟杀郁城王为新寺侯;拜卿三人,二千石数百人,千户以下千有余人。李广利者,李夫人兄也。李广利之弟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上爱之。乃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而李夫人亦善舞,甚姣丽,有宠。及夫人卒,上以厚礼葬之,图画其形于甘泉宫,而尊重其兄弟广利为将军,延年为协律都尉。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詹师庐单于自攻受降城,未至即病逝。由于其子年少,乃立其季父乌维单于弟右贤王句黎湖为单于。句黎湖单于立。 (公元前?~前96年),句黎湖之弟。著名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01~前96年为期五年。汉朝既灭大宛,威震西域。汉太初四年,汉武帝复下诏动员击胡。当时且鞮侯单于即位,恐汉来袭,便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得归。且鞮侯单于致书卑词自谓:“我儿子,汉天子,我丈人也。”汉朝乃遣苏武为使,遭张胜之变,被匈奴拘留而扣之。不久,赵破奴逃亡归汉。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农历5月,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匈奴,斩首虏万余级。骑都尉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与且鞮汗单于战,斩首万余级。李陵兵败,降匈奴。李陵者,李之广孙,敢兄当户之子。匈奴大军包围李广利部,几不脱,汉兵物故十之六七。当时上使李陵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督辎重。李陵稽首曰:“愿得自当一队。”李广利曰:“吾无骑与汝。”李陵曰:“不用骑,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李广利壮而许之。李陵至峻稽山,与且鞮侯单于大军相遇,以骑兵三万进攻李陵。李陵指挥千余弩俱发,匈奴骑兵应弦皆倒。且鞮侯单于避走上山,李陵追击之,继杀数千人。且鞮侯单于大惊,急召左右贤王驰兵八万骑攻李陵。李陵且战且却,南行数日,抵山谷中。复大战,斩首三千余级。遂引兵东南,五日,抵大泽葭苇中,且鞮侯单于从上风纵火烧李陵部,李陵亦令军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且鞮侯单于在山上,使其子将骑击李陵。李陵自步斗树木间,复杀虏数千,因发连弩射,且鞮侯单于下走。是日捕得生口,言“单于曰:‘此汉精兵也,晶夜引吾南行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军长皆曰:‘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胜,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日,汉军与匈奴力战数十合,复力战,杀伤虏二千余人。且鞮侯单于不利,便欲退去。然而,此时李陵军中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便偷逃出降匈奴,并告诉且鞮侯单于:“汉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且鞮侯单于大喜,进兵使骑并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趋降!”遂诸道并进攻李陵,四面射矢下如雨。李陵矢且尽,即弃车去。士卒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入山谷。且鞮侯单于乃先入遮道,从山上坠石下,士卒多死,不得行。李陵曰:“兵败,吾死矣!”军吏中有人劝李陵降,李陵回答:“吾不死,非壮士也。”并叹道:“使人犹有数十矢,足以免矣,今无兵复战。”遂令军士人持三升炒米,一片冰,令各散去遮虏鄣相待。李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仅余数十人。且鞮侯单于驱千骑死追之,韩延年战死。李陵曰:“无面目以报陛下矣!”遂降。士卒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李陵败处去边塞仅百余里。且鞮侯单于以大女妻陵,立为右校王。整个战役期间,贰师将军李广利按兵不动,坐视李陵孤军奋战。汉武帝闻听李陵投降,大怒。大臣忧惧。太史公司马迁上言:“李陵已立功,以李陵若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遗贰师将军出时,令李陵为助兵,及李陵与单于相持,而李广利竟无功。” 汉武帝以司马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后捕得匈奴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法。上怒,乃族李全陵家,而下迁腐刑。李陵闻之曰:“教单于为兵者,乃李绪也(也是汉军降将),非陵也。”李绪者,故塞外都尉,先是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被诛,乃使人刺杀了李绪。秋季,汉朝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出西河,与路博德会涿邪山。公孙敖屡次出兵不利,筑受降城死伤士兵甚多,结果被下狱,后为部属所救,匿民间。不久被举报,再次下狱。汉太始元年死于天牢。后以匈奴降将成娩为将,率楼兰国兵击东师。匈奴右贤王往援,汉兵不利,引去。

汉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农历1月,汉朝使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六万骑,步兵七万,出朔方。路博德将万余人,与贰师将军会师。游击将军韩说将步骑三万人出五原。汉武帝乃命因杅将军公孙敖将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且鞮侯单于闻知后,悉远其辎重于余吾水北,而自以十万骑待水南,与贰师将军接战。汉军与匈奴相持连战十余日,伤亡略相抵。双方由于不能得胜,皆引还。游击将军韩说无所得。因杅将军与匈奴左贤王再战,不利,引归。汉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且鞮侯单于病逝。且鞮侯单于有两子:长为左贤王,次为左大将。且鞮侯单于病重时,昭言立左贤王。左贤王来至,贵人以为有病,乃立左大将为单于。左贤王闻之,不敢进。左大将使人召而让位焉。左贤王辞以病。左大将不听,遂立为狐鹿姑单于。遂以弟左大将为左贤王。左贤王在数年后病逝,狐鹿姑单于命其子先贤掸转任日逐王,贱于左王,而自以且鞮侯单于之孙为左王。 (公元前?~前60年待考),壶衍鞮单于之弟。著名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9~前60年为期九年。汉地节二年(壶衍鞮单于十七年,公元前68年),壶衍鞮单于逝世,其弟左贤王立,是为虚闾权渠单于。虚闾权渠单于初立,以其右大将之女为大阏氏,而废前单于所宠幸之颛渠阏氏,于是颛渠阏氏之父左大且渠怨望,其内部益加离心。第二年即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属国车师,得其王及人民而去。匈奴单于乃以车师王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众东徙。随后汉即使郑吉遣屯田吏士分车师之地屯田以充实汉在西域之国力。其后三年匈奴谋收复车师故地,并欲以侵凌乌孙西域,但又告失败。于是在与汉争夺西域之争斗中,匈奴渐处下风。而汉在西域之势力日臻巩固。此时匈奴,随着一系列军事,外交上的失败,再加内外各种天灾人祸,内部离心,实力虚弱之极,分崩离析,只在一夜之间。

汉神爵二年(虚闾权渠单于立九年,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逝世。颛渠阏氏乃与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初立,即大开杀戮,尽杀先单于所用之人,又尽免先单于之子弟近亲,而自以子弟代之。于是,在此场大清洗中,匈奴皇族中各派间之新仇旧怨,终于爆发出来。其后三年,匈奴内部各派相互攻伐,至于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握衍朐鞮单于败于呼韩邪单于,自杀,民众尽归降呼韩邪单于,匈奴再次统一。 (公元前?~前31年待考),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之子。著名匈奴单于,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8~前31年为期二十八年。西汉中叶,雄踞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陷入了连年内乱之中,本已岌岌可危的胡汉关系又一次面临着历史的抉择。其父虚闾权渠单于逝世后,稽侯珊未能继位,逃至岳父乌禅幕处。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稽侯珊被乌禅幕及左地贵人等拥立,是为呼韩邪单于,即发兵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秋,击败右地屠耆单于。汉五凤四年夏,被其兄郅支单于击败,引众南近塞,遣子入汉,对汉称臣,欲借汉朝之力保全自己。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农历1月,呼韩邪单于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受特殊礼遇。数年后,鉴于郅支单于率部西迁,内患已消,力量渐强,乃率部重归漠北。

在匈奴内乱期间,大汉王朝也没闲着,他一面坐看匈奴分裂相互征伐,一面继续充实自己在西域的势力。在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先贤掸为单于所逼,欲降于汉,使人告于渠黎校尉郑吉。于是郑吉发渠黎、龟兹等国五万大军迎日逐王,并追斩逃亡者。随后,汉宣帝置西域都护府,以郑吉为首任都护。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者安辑之,不可者诛伐之。从此,汉朝政府对西域的控制正式确立,大汉之号令班于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前后共历八十余年。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农历1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娶汉宫女王嫱(昭君)为妻,号为“宁胡阏氏”,这便是丰载史册的“昭君出塞”。此后,汉朝与匈奴四十余年无战事。 (公元?~216年待考),名呼厨泉,于扶罗之弟,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渊之叔祖。著名匈奴单于,在位时间从公元195~216年为期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呼厨泉单于被曹操扣留在邺城。后遣去卑代理为单于,去卑单于就是后来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先祖。至此,匈奴一族走向衰弱。晋朝惠帝时期,匈奴族人再次复兴,公元304年,于扶罗之孙刘渊反叛晋朝,自称有汉族血统,为汉室宗亲(从王昭君处来),因而建立了后汉国,再后又改为前赵国。公元329年,被后赵国的石勒所灭。其后,又有匈奴族人所建的北凉国和大夏国兴于一时,至公元431年,吐谷浑部军队攻灭匈奴族赫连氏所建的大夏国,从此史书不再见有匈奴族名人入册。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

1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后来也改姓元),总共24个姓。

其中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柴(后周)2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郭(后周)1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中国小皇上(12岁以下登基):

西汉

汉昭帝 刘弗陵(8岁登基,21岁死)

汉平帝 刘刊(9岁登基,14岁死)

孺子婴 刘婴(2岁登基,21岁死)

东汉

汉和帝 刘肇(10岁登基,27岁死)

汉殇帝 刘隆(100日登基,1岁死)

汉顺帝 刘保(11岁登基,30岁死)

汉冲帝 刘炳(2岁登基,3岁死)

汉质帝 刘缵(8岁登基,9岁死)

汉灵帝 刘宏(12岁登基,34岁死)

汉献帝 刘协(9岁登基,54岁死)

三国

魏齐王 曹芳(8岁登基,45岁死)

吴废帝 孙亮(12岁登基,20岁死)

东晋

晋成帝 司马衍(8岁登基,25岁死)

晋穆帝 司马聃(2岁登基,21岁死)

晋孝武帝 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死)

南北朝

南朝

宋后废帝 刘子业(12岁登基,13岁死)

宋顺帝 刘准(11岁登基,14岁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 元宏(5岁登基,33岁死)

北魏孝明帝 元翊(6岁登基,19岁死)

北魏幼主 元钊(3岁登基,3岁死)

东魏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死)

北齐

北齐后主 高纬(8岁登基,21岁死)

北齐幼主 高恒(8岁登基,8岁死)

北周

周静帝 宇文衍(7岁登基,9岁死)

五代十国

后周

周恭帝 柴宗训(7岁登基,16岁死

北宋

宋哲宗 赵煦(10岁登基,25岁死

南宋

宋恭帝 赵(4岁登基,5岁死)

宋端宗(7岁登基,10岁死)

宋幼主(7岁登基,8岁死)

辽圣宗(12岁登基,61岁死)

西夏

夏毅宗(2岁登基,21岁死

夏惠宗(8岁登基,27岁死

夏崇宗(4岁登基,58岁死

天顺帝(9岁登基

元宁宗(7岁登基,7岁死

明英宗(9岁登基,39岁死

明神宗(10岁登基,58岁死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

清圣祖(8岁登基,69岁死

清穆宗(6岁登基,19岁死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死

清恭宗(3岁登基,?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前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附:中国历史的女皇帝一栏表

公元528年 北魏殇帝(元姑娘①) 年号: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53年 文佳皇帝(陈硕真) 年号:无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90—705年 大周圣神皇帝(武曌、武则天)

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

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

大足、长安、神龙 在位16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②) 年号崇福

于姓皇帝一共36位

不是。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至今为止未出现过于姓的皇帝。

于姓在古代不是贵族。皇族姓氏是指皇帝之位的姓氏,像姬、嬴、刘、赵、李这样的。

历史上有没有于姓皇帝

历史名人 于公: 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吉: 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禁: 字文则,曹操时期外姓第一将。早期随鲍信起兵讨黄巾,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 屡建功勋。 曹操征张绣失利, 大军溃散, 唯独于禁临危不乱, 且战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禁追杀后就去告发于禁叛变,于禁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禁认为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曹操对于禁坚毅沉稳的作风大加赞赏,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在败吕布,破袁绍等大小战役中,于禁等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和后拒,成为曹军将领中的骨干精英。曹操曾经因恼怒朱灵而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禁去办,于禁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曹军中就是这样地令人畏惧。 官至左将军, 假节钺。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率军救援,汉水泛滥,七军被淹,于禁放弃抵抗而被俘, 关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获释而到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了皇帝泪流满面。曹丕下旨, 认为于禁兵败是洪水暴发所致, 而不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并引用春秋时名将荀林父孟明视的事例来安慰他。后来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并预先在陵中画有他战败降敌,而庞德不屈的图画,于禁见到后, 惭愧发病而死。谥为厉侯。 于栗磾: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磾传》 于烈: 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昕: 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濆: 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谦: 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准: 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振: 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 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 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玭(1507—1562): 字子珍,号册川,自幼聪惠。山东东阿人(今属平阴县)曾在副都御史刘隅等所办的东流书院读书。十三岁即考取庠生。又补廪生,后又在山东生员竞考中获第一名。被称为神童。嘉靖七年戊子(1528)举人,任许州知州,服阕宁、靖州知州,二十年辛丑(1541)谒选,先后为许州、静宁州知州、平凉府同知。因他判案公道,断案如神,又体恤百姓,并亲到民间放赈救贫,众皆交口称颂,三年后升平凉府同知。又三年后,因政绩卓著,再升庆阳府知府。累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三十一年壬子(1552)辞官归。后谢居家园。其原配便是刘隅兄,进士刘田之女,诰封淑人。 于慎思1531—1588): 字无妄,号航隐,又号庞眉生,小字襕衫。山东东阿人(今属平阴县)东阿诸生、太学生。善古歌行,尤工古赋,有《庞眉生集》、《群书题跋》等。二兄于慎思,受其父影响,少年负志,博览群书,尤爱兵家著论,且记性极强,过诵而不忘。曾随父戎边。受大中丞张子立青睐。十九岁入乡试时,因考场兵备森严,强令考生解衣光脚,视考生如犯人,因而恼怒,从此不再科试。万历十五年,于慎思入京师,居于慎行官坻,“欲试词林游太学,”不幸逝世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庞眉生集》,于慎行为其作序。所作《石淙记》、《游监山记》,是描写洪范山水的好文章。因他钟爱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范镇纸坊村东南),特在此构筑别墅,会四方文人墨客赏景赋诗。 于慎行:(1545.11.3—1608.1.9), 享年63岁。字无可,更字无垢,又字可远,号谷山,世称于阁老。 明代东阿(今属山东省平阴县)人。十四岁,试童子科,六人为首。明隆庆二年(1568)十七岁入进士弟,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编修。擢升经筵日讲官,选庶吉士,先后曾任修撰、侍讲、左谕德、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学士,后累升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尘》、《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百余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元烨: 字仲华,山东东阿人(今平阴洪范镇谢庄人)中书舍人,历迁常州、顺天二府通判,刑部员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书兼七省督师,赐尚方剑,终殉国。世称“金陵尚书” 于成龙: 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敏中: 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 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 于式枚: 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 国民党爱国将领。字孝侯(1890-1964),山东省蓬莱市于家庄村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上述文章就是科灵网介绍的于姓皇帝一共36位和于姓有没有出过帝王的详细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财经资讯知识,记得收藏关注我们。

标签: 于姓皇帝一共36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