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到底有什么地方不如行星
矮行星到底有什么地方不如行星
关键词1:矮行星的定义
关键词2:柯伊伯带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和“矮行星”的定义,矮行星同行星最大的区别在于“尚未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区域”。
太阳系中一些质量较大的天体,它们会清除或者散射掉近邻的小天体。质量较小的天体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它们只能处于不断变化的轨道之,或者由一个大质量天体来维持它们的轨道。
例如,地球的质量就足够让它最终清除掉靠它太近的天体,比如近地小行星。但地球同时还维持住了月球的轨道,保护它免遭被清理的厄运。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各自拥有一群卫星。木星通过稳定的轨道共振,维持着其轨道上与它前后各相距60°的两群小行星,即所谓的特洛伊群小行星;类似地,海王星维持着一群柯伊伯带内层的小天体,称为冥族小天体。这两者的轨道共振现象避免了小天体和行星之间的碰撞。
从水星到海王星的8颗行星,其清除和散射小天体的能力要比最大的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强数千倍。水星和火星自身质量并不足以散射其周围的所有天体,但是水星依然大得可以清除绝大部分近距离穿越其轨道的小天体。另外,火星也具有足够的引力来散射飞临的天体使其进入不稳定的轨道,随后木星的引力会完成清除火星周围这些小天体的任务。
一个天体清空其邻近区域的能力依赖于它的动力学情况,而并非是它与生俱来的固有特性。但这一动力学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却为区分行星和矮行星提供了一条清楚的途径。到2012年底为止,已经确认的矮行星共有5颗,即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还发现了创神星、亡神星等性质类似冥王星的柯伊伯带天体。
柯伊伯带是宽阔的天体环带,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天文学家柯伊伯等人就猜测在太阳系的外围存在一个由遥远的天体组成的带,后人将其命名为柯伊伯带,这里满布着大大小小的冰封物体。1992 年,天文学家终于发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完全处于海王星轨道之外。柯依伯带是哈雷彗星等短周期彗星的发源地。到2006年,人们观测到的柯依伯带小天体总数已超过1000个。
矮行星的定义
·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
·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
·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
·不是行星的卫星,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体。
END
请问行星、矮行星、小星星的区别是什么?
1、发光源不同
行星本身并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星星指的是肉眼可见的宇宙中的天体,星星本身具有发光能力。
2、运转轨道
行星环绕着恒星运行,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矮行星围绕恒星运转。
3、体积不同
行星的体积一般大于矮行星和小星星的体积,矮行星或称“侏儒行星”,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小星星体积最小。
4、形状不同
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小星星内部的能量的活动使星星变的形状不规则。
扩展资料
行星: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星星按种类分:恒星,行星,卫星,矮行星(此分类只在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等);
恒星按阶段分:新星,主序星,红巨星,超新星(分为以下几种)-1白矮星,2中子星;3黑洞;
恒星按大小分:(褐红)矮星,(蓝,蓝白,黄,红)巨星,(蓝,红)超巨星;
恒星按光谱分:O、B、A、F、G、K、M及附加的R、N、S等类型;
恒星按组合分:单星,双星,聚星和星团;
恒星其他分类:非变星,变星;
变星分为:造父变星,食变星;
行星按组成和体积分为:类木行星,类地行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矮行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星星
举例说明行星,小行星,矮星星的区别
它们共同点是都沿着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
行星:太阳系有八大行星.
矮行星:必须是球体或近似球体,比行星小,比小行星大,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比如冥王星.
小行星:形状可以是不规则的 ,比如谷神星.
行星矮行星有什么区别?
矮行星(dwarf planet,亦称侏儒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会重新对太阳系内天体分类后新增加的一组独立天体,此定义仅适用于太阳系内。简单来说矮行星介乎于行星与太阳系小天体这两类之间,但会议后天文学家对此类天体定义仍有争论。
一、定义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中确认了矮行星的称谓与定义,决议文对矮行星的描述如下:
·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
·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
·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
·不是行星的卫星,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体。
随后并把三颗已知的天体:冥王星、原为1号小行星的谷神星与柯伊伯带天体阋神星划入矮行星之中;而该会未来亦会把外海王星天体或者小行星带的一些符合定义的太阳系天体划入矮行星之列。与行星定义的不同处只在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轨道上相邻的小天体,因而使冥王星从行星改列为矮行星,因为它未能清除柯伊伯带上邻近的小天体,而矮行星将选自传统中被认为是较小天体的小行星。
符合这一定义的包括:
谷神星、冥王星(134340)、齐娜(2003UB313),总计三颗
矮行星和其它的太阳系天体分类
国际天文联会以天体在太阳系内的位置、组成或历史,在第26届会员大会的5A决议案中,将太阳系的天体归类为三种类别: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代替早先的分类。这个决议将小行星、外海王星天体(TNO)和彗星都视为太阳系小天体。
没有了这些分类(小行星、外海王星天体、和彗星),太阳系的天体都将归类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而她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后者类别的子集合。
太阳系小天体在脚注3的文字说明是当前包含在太阳系的小天体,大多数的外海王星天体(TNO)、彗星、和其它的小天体,虽然在技术上仍是模棱两可,但暗示了彗星和其它小天体是太阳系小天体的子集合。使用的字是大多数,因而表明小行星和外海王星天体只是部份包含在太阳系小天体的分类之内。这与谷神星、冥王星和Eris被归类为矮行星,不是太阳系小天体的结果是一致的。
一个合理的结论是:尽管已经被归类为矮行星,谷神星仍将继续做最大的小行星,冥王星和Eris也依然是外海王星天体。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1.8倍。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矮行星与小行星的区别
矮行星定义:1.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
2.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
3.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
4.不是行星的卫星,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体。
小行星
小行星不能够满足上面的第二条,小行星的形状是无规则的,这是与矮行星之间很重要的差别。而第三条对于矮行星很重要,与行星定义的不同处只在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轨道上相邻的小天体,因而使冥王星从行星改列为矮行星,因为它未能清除柯伊伯带上邻近的小天体。
行星和矮行星的区别是什么?
在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为行星下了定义,太阳系内的天体要成为行星的资格是:
轨道是环绕着太阳;
有足够的质量能维持流体静力平衡(接近球体的形状)。能清除“相似轨道上”的其它天体。
一颗不是卫星的天体如果只满足了前两个准则,将被分类为“矮行星”,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此一定义,“行星和矮行星是两种不同类的天体”;
一颗不是卫星的天体如果只满足了第一条准则,它将被分类为“太阳系小天体”(SSSB)。初稿最初的规划是矮行星是行星下的一个子分类,但是因为这可能导致太阳系的行星增加成为几十颗,这份草稿被删除了。
在2006年,它只添加了3颗矮行星(谷神星、阋神星和妊神星)和将冥王星重分类为矮行星。这个定义依然是有争议的,来自不同的各界和天文学家的声音有支持也有批判,但这个定义仍然在使用中。
三者必须同时具备,例如木星轨道附近的托罗央群和特洛伊群小行星,虽然绕恒星运转,但并非球形;
谷神星虽然接近球体并环绕着太阳,但无法清除“相似轨道上”的其它天体;
冥王星虽然是球形,但不具备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的能力,是“只满足了前两个准则”的矮行星。
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上述文章就是科灵网介绍的矮行星和行星的区别和冥王星的详细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财经资讯知识,记得收藏关注我们。
标签: 矮行星和行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