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发生在魏晋时期,是一首响彻全球的千古爱情绝唱,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绵绵千载,广为传颂,成为劳动人民追求崇高爱情的象征。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在通往梁祝墓的东西大道上,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石牌坊,上书“梁祝故里”,楹联是:“卅六月楼台惜别,别师、别友,难别三载同窗谊;十八里长亭殷送,送山、送水,另送两地相思情。”顺大道东行500米,路南为一村庄,向北叉出一个小道,据说这是从汉口去往北京的官道,梁祝墓就在道路两边的农田里。
道两旁有两座墓冢,大小相同。两个墓冢前都立有墓碑,西面墓碑上刻着“西晋梁山伯之墓”,东面墓碑上刻着“祝英台墓”,两座墓冢被农田紧密包围着,远望就是两个大土堆,简朴得有些破败,旁边稀稀落落地栽植着几棵柏树,墓冢上的枯草在初冬寒风中摇曳。
在大道东侧,栽着好些石头柱子、石碑、碑座等,可能是梁祝墓留下的遗物。在路口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步三孔桥”,上面的字迹模糊看不清,大意是:马家有钱有势,对祝英台为梁山伯殉情很恼火,故意把祝英台埋在大道东侧,让他们活着不能成夫妻,死了也不能在一起。当地老百姓看不过,就修了一座小桥,让他们通过小桥相会一次。
在当地还有一独特的节日----“送灯节”,从古绵延至今,就是在梁祝二人化蝶的那天(传说是农历七月十五)傍晚,方圆上百里的人们自发赶往梁祝双墓,给梁祝送灯。
2005年汝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汝南梁祝传说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原来的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