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是指不常用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由于笔画较多,在书写时有一些难度,慢慢地就被留在历史的角落,但它们仍然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近年来,随着汉字类节目的火热,那些久未提及的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今年受到争议的春晚小品《妙言趣语》中,岳云鹏问搭档孙越“瓦里有个千字读什么?”,很多观众以为是个段子,需要临时造字,但确实有“瓩”这个字,读作qiānwǎ,意思与“千瓦”相同。
在感叹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让人想起去年红遍网络的神曲《生僻字》,这首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难写出歌词的歌曲”的《生僻字》,囊括70多个生僻字,堪称“中文十级测试”。
听了这首歌也许会觉得自己满满的无知,不过,生僻字真的这么难懂吗?中文和其它语言文字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六大造字法之中,形声字的比例最高,普遍认为有90%左右,形声字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画面感丰富,能准确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和情感。
除了像《生僻字》的创作者陈柯宇那样用歌曲这种有趣味的形式让大家认识这些不常用的汉字,我们也可以通过探求汉字原本的意思来学会它们,读文先读字,让生僻字不再生僻。
茕茕孑立——美丽的画面
在“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这个成语中,有两个陌生的字,第一个字“茕”读qióng,确切地说是因为我们不认识这种组合。“茕”字的上半部分我们在很多汉字中见过,古文字写作“
”,是两堆火加上房子的样子,古人最早住在山洞里,因此火有三个作用:取暖、照明和驱赶野兽,在山中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用火照防止野兽靠近,因此露营的“营”就和发光有关。很多汉字中这个部分都代表发光的意思,比如萤火虫的“萤”,荧幕的“荧”,晶莹的“莹”。下面部分的“卂”则是“飞”字的简写,做偏旁表示快速的意思,比如讯息的“讯”,迅速的“迅”。
鸟儿为了避开正面的强光盘旋疾飞的样子,就是“茕”,给我们一种很孤独的形象的感觉,但它其实只是在躲避强光,也是一幅非常美的画面。
“孑”的古文字是“
”,是一个没有右手的人,表示单独的意思;而“孓”则表示缺了左臂的人,古文字是“
”。茕茕孑立,就是一个人孤单无助的样子。《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说的就是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沆瀣一气——“沆瀣”并不坏
沆瀣(hàng xiè)一气的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臭味相投,互相勾结。不过很容易被误解的是,“沆瀣”这个词语其实并不坏。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在《楚辞》中有这样两句:“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神仙一天的生活就是吃六方之气,喝仙人的露水,露水一般是清冷的、洁净的,因此古人在说饮沆瀣的时候,或多或少带着一种对美和清洁的追求,乃至于沆瀣也成为了一个仙气飘渺的词。比如嵇康在《琴赋》中说“餐沆瀣兮带朝霞”,宋人洪咨夔也有“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这样的诗句。
有趣的是,沆瀣之所以成为今天人们眼中的贬义词,恰恰是因为以沆、瀣为名的两个人。在唐代,一个名叫崔瀣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就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从此以后,“沆瀣一气”就变为一个成语,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联结在一起,这样就多用于贬义了。
踽踽独行——“禹”本身是一条龙
汉字“踽”(jǔ)中有个“虫”字,虫的古文字写作“
”,本义是蛇的意思。远古时候,蛇便是人们崇拜的重要图腾之一,许多神话故事都与“蛇”有关。
比如女娲和后羿的形象就是人头蛇身;中国人的图腾“龙”也是以蛇为身,很多时候人们还称蛇为“小龙”。“踽踽”是像蛇一样在地上蜿蜒盘旋,形容一个人慢慢地走,踽踽独行表示一个人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经提出禹本身是一条龙。古文字的“禹”写作“
”,是用手抓住一条蛇的样子,古代的夏部落就以之为族徽,华夏民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
醍醐灌顶——丰富营养的滋润
醍醐(tí hú)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醍醐”是一个连绵词,酉字偏旁的字和酒有关。“醍”本是一种速酿的薄酒,《说文新附·酉部》说:“醍,清酒也。”汉字中有“是”的字许多都读作“tí”,比如题目的“题”,河堤的“堤”,提东西的“提”。
唐代诗人顾况有诗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是指“醍醐”的药效是清凉去燥热,在佛教中常用“醍醐”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
现在我们常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一下子接收了很多让人很感慨的新知识,听到了一个好的演讲,或者上了一节很有收获的课,仿佛味道鲜美、浓郁有营养的酥油浇灌到了脑海中,这是一个今天我们还很常用的成语。
绵绵瓜瓞——哪个是小瓜?
瓜瓞(guā dié)这个词语中“瓜”和“瓞”都是指“瓜”的意思,你知道哪个是大瓜哪个是小瓜吗?其实我们从汉字本身就可以看出,“瓞”是小瓜的意思,小瓜没有长牢容易丢失和脱落,所以,“瓞”字中有个“失”字,指小瓜、容易脱落的瓜。
绵绵瓜瓞与《诗经》中的一篇史诗《绵》有关,记述的是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西迁的事迹:“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公亶父西迁到岐山之下,修建房屋,确定社会秩序,劝课农桑,设立官职,才有了后来周文王的兴盛以及周武王牧野之战的事迹。这也恰好就是“绵绵瓜瓞”的成语的含义——子孙绵延不绝。
奉为圭臬——“圭”是一种标准
圭是古代帝王在举行典礼,或封赏诸侯时用到的一种象征地位的礼器,一般由玉做成,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而“圭”就是他们土地的凭证。
当“圭”在汉字中作为构件组字时,可以表示像圭一样的形状,比如闺房的“闺”,就是指古代未出阁女子住所上圆下方的房门;卜卦用的“卦”,占卜用的龟壳形状就像圭;鞋履的“鞋”,鞋底如圭。
因此,“圭”是一种标准;“臬”是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的仪器,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和法度。奉为圭臬就是奉为标准。
龙行龘龘——笔画最多的汉字
龙行龘龘(dá)是形容群龙腾飞的样子,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它不属于字典里的标准词语,和biangbiang(
)面一样,它是一个被造出来的词。
最新出版的修订本《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四个繁体“龍”字合并的字,共有64画,是我国汉字中笔画最多的——读作zhé,不过它的意思是“唠叨”,与我们一般想的不同。二龙的“龖”、三龙的“龘”这两字都表现的是华夏图腾“龙”的吉祥威严、高高在上,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意识。
不稂不莠——“良”表示好
“良”这个字光从现在的字形很难看出为什么会有“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古文字中,“良”写作“
”,表示在房子两侧有通道的样子,这样的房子既方便进出,又空气流通,当然是很好地居住环境,所以“良”字的本义就有很好的意思,例如“良师益友”表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一首反映西周农事生活的诗篇《大田》,诗人抒发风调雨顺带来丰收的喜悦心情:“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不稂不莠”就是说谷粒长了皮壳,长得坚实,禾苗中没有野草的样子。后来用于形容人不好也不坏,碌碌无为。
看了这些词语的解释,你是不是也觉得生僻字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懂呢?根据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统计,目前汉字共收纳85568个,其中常用汉字是3500个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还有8万多个汉字几乎不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这些汉字有些如今不常被使用,但它们也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见证。正如《生僻字》这首歌中唱的:“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画都是故事……”
当我们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汉字时,只要知道它的源流,了解它的部件,也许对它的陌生感就会少几分。中国文字之美不仅是音律流畅、词义深刻,还饱含先人的智慧和思考,读文先读字,学会识文断字,语言工夫自然夯实。
标签: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