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其中一条本质要求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什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为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必须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必须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自身才能应对挑战、解决难题、跨越关口,顺利实现现代化;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在我们这个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战。在此情况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有新的战略谋划。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进的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国际环境看,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各国内顾倾向上升。如何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经过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逐步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既强调立足自身、畅通国内大循环,又强调加强合作、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我国自身发展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必须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和战略抉择。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中国克服各种困难,按期每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深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启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持续放宽外资准入,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率先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内核准,等等。这些都是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基础和关键是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只有国内经济循环畅通,才能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也才能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推动国内经济循环畅通,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入手。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制度基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方面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研究员)
(选自《新湘评论》2022年第21期)
《新湘评论》推出辛湘理系列文章: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2年第21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
标签: 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