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圣教序》偏旁部首四十种:范例提手旁、土字旁、日字旁、左耳旁、右耳旁、三点水六种,五个居字左,一个"右耳旁"居右"。
从整体看,仍然偏重于行楷用笔。基本是有偏旁的点画线条非常灵便流动,但楷书点画那样的笔意交待的十分清晰。在运笔形式上,皆变化丰富,可以说随字随势生形,故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字中,有不同的表现。集字作品能够做到如此境界,有可以说明,怀仁集字造诣之精妙绝伦。
我们知道临摹练习行书,较难的就是贯气,所以学习行书最好具备较扎实的书法技法基本功,技法熟,挥运如意,笔墨不迟不滞,方可见行书笔意。笔法流走一气呵成,自然气脉通达。
在行书偏旁的书写过程中,偏旁部首的点画有连带处理的,也有用笔如楷的。但点画线条的造型,却始终都在刚柔、方圆、曲直等一些对立统一规律下完成,因为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故变化无穷。变则通,通则活,也是行书的一大要素。
偏旁部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形的一部分,要想让一个字不至于分崩离析,就必须在处理好偏旁部首内部的关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部件的组合关系。预先留有一定的余地空间。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字的经营布置。
07/40提手旁
提手旁在左通常约占宽三分之一。提手作为偏旁,横画相对收敛偏下 ,挑画起笔左下移,具有明显的向左,左下舒展之势。米芾的提手旁横和挑上下开竖钩被均分三分,上一略短,如《苕溪诗卷》中的"把"字,而王羲之这个字的提手则向中段聚。
横画变化极大,在不同的字形中,因所处环境不同,形态也极尽变化之能事。或短后长,或厚重,或轻灵。或连带,或用笔如楷。
竖钩,多劲挺峻拔,有的字中处理垂直左弓,也有取斜势的,如"揭"的上左下右斜,"排"的上右下左斜。提手旁的竖钩出钩有各个不同,甚至有不出钩的,有用笔如楷的,如"掩"。钩和挑可分两笔书写,也快连带书写。
挑的角度变化不大,取斜势,出锋右上,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揭"字的挑,取上弓势,轻灵。
"排"中横和竖钩连带处理。
08/40土字旁
横或短或长,竖或曲或直,挑的变化有非常大,字字中都有不同的变化表现。
"坤"的"土字旁"较典型,横、挑抑右放左。竖直,起笔圆。
"埵"字的"土"字旁用笔略轻,方笔为主,横和撇长,被竖中分。有左开右合势。整个偏旁重心偏上。
"域"和"切"的"土"旁取势相反。"域"的横偏上。"切"字的横长被竖中分,竖左弓。"切"字的"土"旁起笔形态变化丰富,收笔简洁。
"地"字的"土"旁,用笔实。横画起笔露锋。竖劲挺,起笔逆锋。
09/40日字旁
"日"字旁在"明"中的疏密虚实处理非常大胆,出人意外显得空灵畅达稳重。第一笔竖用笔如楷。
"时"字的日子写非常瘦小精悍。左竖曲柔,右横折竖刚健,折肩取方笔。整个"日"旁略显上开下合。短横中分,上下开口。
10/40左耳旁
左耳旁的横折弯钩多一笔写成。在《集王圣教序》中用笔如楷。有一笔写就的,也有两笔写就的。横折和弯钩的弧度和曲直有所变化。"坠"字中,竖不带钩,用笔如楷,与右部呈上和下开势。"陵"字的竖,带钩右上 。"陵"的左部和右上半部曲,相向势。
呈11/40右耳旁
左耳旁有一种独特的写法,如"耶"的右耳旁"竖"的收笔,其形似运笔过程中的毛笔,有简牍书法遗意。横折弯钩,上短下长。上方劲下圆曲,沉劲。
"耶"中字整个字形抱的非常紧,从外轮廓看仿佛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内部气息非常紧密和谐,这类字在《集王圣教序》中还是不多的,因为是集字作品,无论多么精彩,难免会有一写疏散的意趣。但这个字却相反。而且整个字,只有一挑画和右斜竖粘连。两短横和左竖粘连。内部气脉非常流动,但形聚神合。
"鄙"的左耳旁,写的非常劲挺秀雅,用笔轻灵流便。横折和弯钩所占地步均分。横折竖弯钩和竖所占地步基本均分。
在这个字形中,"右耳旁"偏底,也就是说这个字左高右底布势。
12/40三点水
三点水,在行书中多以一点和一竖挑符合完成,也有如"治"的,以以笔写就。在《集王圣教序》中三点水的也有两种笔意,一种比较凝重厚实,一种显得非常灵动,如行云流水一般。点画的粗细刚柔变化同样因字因势而异。就整体上看三点水的轮廓,同样变化丰富,有开合势者,有抱右势者。
三点的外轮廓基本如下,只不过有些夸张,有些微妙而已。
三点水中首点的位置和下部竖挑符合的位置关系,在临摹读帖时一定要把握好。由于在每个字中的不同,点的位置和竖挑的位置也有细微的不同。如"源"字的三点水的首点,比较正,和竖点收笔基本在一条线上,而在其他字形中,可能会偏左和偏右。首点和竖的收笔位置并不在一条垂直线上。
标签: 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