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网络用语是什么意思(大锅饭是啥)

科灵网 21 0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大锅饭”这个词,就在我国的各种媒体文章和理论界的学术文章、著作中大量出现。而这么多年来,所有的文章或学术著作,只要是出现“大锅饭”这个词的地方,无不是对它进行囗诛笔伐、痛加批判。久而久之,这个词就成了一个贬义词,一个恶名,只要是提到"大锅饭"这三个字,人们就毫不犹豫地认定,这是一件坏事、恶事。

其实,“大锅饭”并非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都没有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是中国的一帮所谓“专家”、“学者”创造出来的,创造这个名词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集体经济。

我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大锅饭”正名的。


“大锅饭”这个词,有本义和比喻义。

“大锅饭”的本义,就是指用大锅做的饭;

“大锅饭”的比喻义,实际上比喻的是:集体生产劳动方式和相应的分配方式。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把它分成了上、下两篇,上篇谈“大锅饭”的本义,下篇谈“大锅饭”的比喻义。

一、大锅饭古已有之,我们今天生活中也离不开大锅饭

每个人都要吃饭。要吃饭,就得做饭。做饭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用小锅做饭的方式;另一种是用大锅做饭的方式。

大锅饭古已有之,而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同样离不开大锅饭。

例如,无论古今中外的军队,其士兵都是吃大锅饭的。从没有听说过,有哪支军队,每个士兵身上带一口小锅(是不是还要各自带上粮食、肉菜、油盐酱醋?),行军打仗之余,每个士兵各自做小锅饭吃。

又例如,无论古今中外的建筑工地,其工人也都是吃大锅饭的。没听说过哪个工地,劳动之余,每个工人人手一口小锅,各自做小锅饭吃。如果让建筑工地上的每个工人都自行采购食材和调味品,自已做饭,自己涮锅洗碗,他们还要不要干活了?

也就是说,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有许多人在一起行动或一起劳动的地方,总是离不开大锅饭。军队、建筑工地、开矿、筑路、修筑河堤,古代的大型手工工场和现代的工厂,等等,都是离不开用大锅做饭的。

可以说,头条平台上的网友,极少有人能够拍着胸脯说,自已这辈子从来没有吃过大锅饭。别的不说,你上中专、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有到学校的大食堂吃过饭?学校大食堂的饭就是用大锅做的。也许有人说,我不上么大食堂吃饭,我点外卖,但外卖的饭也是用大锅做的。

二、大锅饭的优越性和缺点

与小锅饭相比,大锅饭有些什么优越性呢?

首先,大锅饭省劳力、省燃料。把50个人的米放在一口大锅里煮成饭,只用2个人就够了,但如果让50个人每人都用一口小锅自已给自已煮饭,那就要占用50个人的劳动和时间。论劳动效率,用大锅煮饭的效率肯定要比用小锅煮饭的效率高。那么,用一口大锅煮50个人的饭所需要的燃料,是否要比用50口小锅煮50个人的饭所需要的燃料总和要省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引申开去,制造1口大锅和1个大灶台所需的劳动和材料,要比制造50口小锅和50个小灶台所需的劳动和材料的总和要省。统一采购供50个人吃饭的粮食、肉菜、调味品等,比让50个人每人自已去采购自已吃的粮食、肉菜、调味品等,要节省采购的劳动和费用。

大锅饭最主要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实现分工和专业化,就是能够让少数人分出来专门承担做饭的劳动,从而让大多数人能够从做饭的必要性中解脱出来,专心地去从事其他工作或其他活动。比方说,在战争年代,总不能让战士们一边守在战壕里,一边还在想:我今天的晚上的饭怎么做?在大学里,总不能让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还在想:哎呀,我的酱油用光了,下了课得赶快上超市买一瓶去。

分工和专业化的一大优越性,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为什么饭店的厨师炒莱又快又好吃?就是因为他们专业炒菜,每天都要炒很多菜,把他们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都放在了炒菜上,他们的炒菜技艺自然要比绝大多数非厨师职业的人熟练得多,高超得多。

分工和专业化的另一优越性,就是为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创造了条件。因为分工而专门从事某种劳动的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大量重复同一种劳动,容易总结出劳动操作的动作规律、程序,为机器复制这套动作规律和程序创造了前提。同时,因为分工和专业化,使大量重复的同一种劳动集中于少数人,使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在经济上更合算。例如,假如智能化炒菜机器初期的生产成本和售价都很高,那末,将这种机器首先推广于大型厂矿企业的食堂,要比推广于普通三口之家,在经济上更合算。

现在再来说说大锅饭的缺点。

大锅饭的缺点就是:它把张三、李四、王五等等许多人的米都煮在了同一口大锅里,等米煮成了饭以后,我们分不清哪些饭是张三的米煮成的、哪些饭是李四的米煮成的、哪些饭是王五的米煮成的,等等,我们只能说,这一大锅的饭是大家的米煮成的饭。

到了吃饭的时候,我们无法保证:张三从这大锅里盛走的饭,扣除水分等因素外,刚好跟他以前下在锅里的米铢两悉称。同样,我们无法保证李四、王五等等从大锅里盛走的饭与他们各自下在锅里的米铢两悉称。简单地说,吃大锅饭,一定会发生有人吃亏、有人占便宜的情况,这是无法避免的。对比一下小锅饭,张三一个人的米下在了张三自已的小锅里,煮成的饭属于张三一个人,张三既吃不了亏,也占不了便宜。在这一点上,大锅饭硬是不如小锅饭。1958年我国农村地区曾广泛地办起了大食堂,但后来都失败了,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锅饭的这一缺点。

三、1958年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的大食堂为什么失败了?

两个原因:

1、食堂办起来之前,生产大队领导通知各家各户都必须将自己家的存粮交到大食堂,不得私留。不管各家交到大食堂的粮食是多是少,每个人都取得同等的到大食堂吃饭的权利。也就是说,交粮多与交粮少一个样,交好粮与交差粮一个样。

2、实行“吃饭不要钱”,最初时吃饭也不限量。所以,每个农民打饭时都生怕自己吃亏,打饭时要求尽量多打,放开肚皮吃饭,即使吃不完将剩饭倒掉,也要尽量多打,不打白不打,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食物浪费。

1958年农村大食堂的失败还有许多其他原因,但上面所讲的是两条最基本的原因。而在这两条原因的背后,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客观上,没有贯彻“按粮(每个人所出之粮)分配”原则;在主观上,则是“怕吃亏”思想。为什么在往食堂交粮的时候,都想尽量少交粮?怕吃亏!为什么到食堂打饭的时候,都想尽量多打饭?还是怕吃亏?

四、怕吃亏的人吃不了大锅饭

用一口大锅,把张三的米、李四的米、王五的米……放在一起,煮成的饭里,已经分不清哪是张三的米、哪是李四的米、哪是王五的米……。虽然我们可以实行“按米分配”的原则,即规定谁出的米多,谁可以多打饭;谁出的米少,谁应该少打饭。但是,这一原则只能做到大致上差不多,而绝对无法做到精确的铢两悉称,即每个人打到饭与每个人投入大锅的米绝对精确地相称。

凡是吃大锅饭,是一定会存在有人吃亏、有人占便宜的情况,这肯定是无法避免的,怕吃亏,怕别人占了自已的便宜,那就只有吃小锅饭,每个人自已煮自已的饭,谁也不吃亏,谁也不占便宜。

铢锱必较、斤斤计较的人,那是吃不了大锅饭的。每次到食堂打饭菜的时候,紧紧盯着炊事员手里的杓子,生怕给自已少盛了一点点,那就干脆别上食堂吃饭了。这样的人也别上饭店吃饭,也别点外卖,因为天晓得饭店服务员为你端上来的一盘盘佳肴的份量是不是准足,天晓得外卖小哥为你送来的外卖,是否与别人点的同一种外卖在份量上绝对相等。

很多参观过南街村的人,都知道南街村里有一条很别致的标语:“傻子种瓜,种得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但是,极少有人(包括参观过南街村的专家学者)指出:正是这种傻子精神,才是南街村集体经济得以发展成长的原因。如果人人都是善于在心里打自已的小九九的精明人,集体经济将如沙上建塔,倾刻崩塌;如果人人都是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一心为公的傻瓜、“二百五”,集体经济的大锅饭才会越吃越香。

(未完待续)

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