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胜:浙江宁波镇海立人中学
摘 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其实是在提倡重拾传统的读书方法,其教学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发现经典的审美价值,理解经典作品的文化传承,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以及适应新的教考评价等。具体导读过程中,教师要因文因生而异,引入相宜易懂的文艺理论,或指导学生在整体中把握人物形象,或介入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在思想价值、审美诉求等方面进行思辨,或给出不同翻译版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不同与思想情感的变化,或创设多维度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完成整本书阅读,或精心设计一两节导读课开启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之旅。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教学意义 实践操作 思辨能力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就很重视整本书阅读。古代自不必说,单说近代,1923年叶圣陶、胡适编制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设想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包含读整本书。其中,初中部分有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侠隐记》和“小说集”(鲁迅,未出版)与林纾译的小说若干种等十三类,戏剧两类,散文三大类。除此之外,《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还明确指出“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有四项,其中第一项就是“精读和略读,都要从指定的名著中选八种以上”。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意义
1.发现经典的审美价值。
当下的课程改革依然没有改变教材中心的现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阅读就是读课文,而且有很多教师依然在追求短平快、高效益的焚琴煮鹤式的读片段,殊不知离开作品的全息性和整体性,经典的价值将荡然无存。因为,经典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之上。整本书阅读的“整”,强调的是精神产品的生命独特性、精神独立性与文化逻辑的贯穿性。整本书阅读具有更多的对话性质与建构意义,其所呈现的生存方式、生命形式与人生内容,应该成为学生体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镜子”与“标本”。
2.理解作品的文化传承。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梁启超先生也认为,青年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涵养文化气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开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必修课,提供西方传统经典,包括欧洲文学名著及哲学、社会理论等学科门类的名著,供学生学习。
3.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大量的阅读体验、言语经验、表达实践,是学生提升语言敏感度的必要条件。比如,《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就在“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西游记》用“诙谐奇幻,戏谑调侃”的语言风格,细摹了险山恶水,折射了人情百态;《水浒传》用明快洗练的白话口语,较好地呈现了忠义遮蔽下的“水浒气”——权谋气、江湖气、游民气、流氓气;《红楼梦》用“含蓄典雅,情致幽远”的语言态势,曲折地道尽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生命情态。
4.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取。余党绪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三国演义》是“群英谱”,但每个人心中的“英雄会”不同。有学生告诉我:“或许,刘璋才算真英雄。因为,刘璋被刘备包围了,败局已定,谋士们都劝‘主公’和刘备拼个鱼死网破。当时,成都其实粮草、兵力还可支撑一阵子,负隅顽抗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刘璋是怎么做的呢?他说:‘我们刘家人在成都待了这么多年,四川的老百姓对我们有恩。如今,大势已去,咱们不能老是考虑自己。一旦开战,成都的父老乡亲们就倒大霉了!我宁愿选择投降。’结果,他真选择了投降。站在野心家的角度看,刘璋是个懦夫;但是,用今天的人的眼光看,他是把人的生命,把人民的安居乐业,作为了他是战是降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思辨。
5.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阅读经典,要从人性的角度重新思考,激活传统文化独有的价值,建设属于当代人的核心价值,并做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学生会重新梳理一遍作品。比如,人物之间的关系,男主角、女主角分别做过什么事,故事情节是如何铺垫的,故事的展开方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讲述故事,这些学生都要重新想一遍,甚至是要重新浏览一遍作品。如此阅读,三到五年之后,学生的阅读轨迹跟生命轨迹之间的关系就会非常明朗——随着摘抄点评的日积月累,学生的精神家园也会逐渐充盈厚实。
既然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意义如此重大,那教师就应该切切实实地引导学生完完整整地读一本书——一本与作者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灵魂和气质的书。
二、整本书阅读的操作实践
现行义务教育部编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推荐了6部名著供学生阅读,其中2部属于“名著导读”,4部属于“自主阅读”。例如,七上的“名著导读”为《朝花夕拾》和《西游记》,“自主阅读”为《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和《镜花缘》,而且编者都提供了有益的阅读指引,对阅读类型、导读方法进行了明确指导。比如,《红星照耀中国》学习纪实性作品的阅读;《昆虫记》学习科普性作品的阅读;《水浒传》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西游记》学习精读与跳读的方法;《骆驼祥子》学习圈点与批注的方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等等。
1.引入易懂的文艺理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圆形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能表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认为,人物性格具有二重组合原理,因为人性是极为丰富的内在世界,性格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系统,而性格运动则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人物性格的二重性与多重性,解读人物形象时就会辩证地分析。比如,《草房子》中的陆鹤就是如此。六年级的陆鹤感觉自己因为秃成了同学“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为此,他做出了反常之举,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比赛失控——“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然而,即使是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当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还是毅然地站了出来,承担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
2.引入时尚的影视作品,引发学生思想价值、审美诉求方面的思辨。
熊芳芳老师导读《西游记》时,引入动画片《大圣归来》指导学生思辨就是如此。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辨很快就发现《大圣归来》这部电影表现的与其说是“大圣归来”还不如说是“唐僧归来”,因为《西游记》里把唐僧塑造得太过软弱无能,而实际上玄奘在前面很大一部分路途中遇到的困难都是他一个人面对的,他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不应该被塑造成一个软弱无能的人。
我导读《西游记》时,引入的是2018年贺岁大片《西游记:女儿国》,目的是解构电影和原著的主题。《西游记:女儿国》叙述的故事,一方面是炙热多情的少女国王愿意为爱舍弃一切王权富贵的义无反顾,另一方面是心怀天下苍生的青年圣僧秉持心中戒律清规的隐忍决绝。唐三藏真的没有动心吗?不是!那是“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3.引入不同翻译版本,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所追求。
《简·爱》有不同的翻译版本。比如,简·爱以为罗切斯特先生要娶英格拉姆小姐时说的话,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翻译就不同。祝庆英的译本是:“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黄源深的译本是:“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课堂上,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认为哪个译本更好呢?”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祝庆英的译本。因为,当时简·爱以为罗切斯特先生要娶英格拉姆小姐,所以她才满腔悲愤地这么说。这些话是情绪失控的简·爱发自内心的情感脱口而出的表现。当时,她根本不会考虑语言是否工整是否对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更加简洁有力,表现了简·爱当时几近疯狂的状态,也充分展现了简·爱追求平等、自尊、自爱的性格特征。‘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一句,没有用逗号断开,更能表现当时简·爱说话语气急促、情绪激动的情形。”
有的学生说:“我喜欢黄源深的译本。因为,当时简·爱以为罗切斯特先生要娶英格拉姆小姐,所以她满腔悲愤。‘一贫如洗’等四字短语的连用,不仅使简·爱的话富有文采和气势,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简·爱激愤的内心。‘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富有文采,也很好地表现了简·爱追求平等、自尊和自爱的个性。用‘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达更有力度,甚至还略带讽刺,更能体现简·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以及她坚持独立人格、绝不苟且的自尊与自爱的性格。”
4.创设多维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成整本书阅读。
比如,阅读《朝花夕拾》可以举办《朝花夕拾》手抄报比赛,在阅读前明确提出比赛要求:手抄报第一页——人物画廊,请学生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画肖像画并配上文字说明,肖像画要符合人物形象特征,文字说明要包含人物描写及相关事件,而且人物不能少于四个,每个人物的说明不能少于100字;手抄报第二页——“鲁迅的QQ空间”,把自己当成鲁迅,设计属于鲁迅的QQ空间,以鲁迅的口吻写一篇日志,日志下要有《朝花夕拾》中相关人物的跟帖评论,日志和评论的内容都要紧扣原著,语言可以模仿原著中人物的话,日志字数不少于200字,评论不少于5条。
再如,阅读《三国演义》可以开展演讲比赛。一种是经典故事情节演讲比赛,具体方式是教师制作一些小卡片,写上诸如“温酒斩华雄”“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让学生抽签讲述这些故事,检查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另一种是收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俗语进行讲故事比赛,具体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俗语,如“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等,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概括介绍相关故事并解释其含义。
5.精心设计一两节导读课,开启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之旅。
例如,“那些花儿——《朝花夕拾》导读”就可以这样设计:
1.导入——解题。
视频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借歌曲解题。
2.捡拾“那些花儿”——梳理内容。
(1)那些稚嫩的花儿——童年时期的快乐:七彩的生活,可爱的隐鼠,心爱的宝书。
(2)那些活跃的花儿——少年时期的思考:害人的庸医,强制的教育,可怕的愚孝,虚伪的人性。
(3)那些深沉的花儿——青年时期的探索:真实的朋友,难忘的恩师,同行的挚友。
3.审视“那些花儿”——任务驱动,读写思辨。
再如,《西游记》导读可以设计小专题讨论,从艺术的角度引领学生这样阅读:
1.风云雷电任叱咤——谈西游奇思。
你想拥有哪种神物或神力?
2.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谈结构特色。
在《西游记》的诸多故事中,你知道下面这些故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3.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谈角色设置。
《西游记》中的诸多人物,你能辨清他们的个性吗?
4.敢问路在何方——谈神魔乱世。
《西游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神魔世界?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界?
当下,开展整本书阅读依然很难,因为只要应试的痕迹大面积存在,一切的阅读就都会染上功利的色彩,整本书阅读就会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不再是心灵的享受、精神的滋养、素养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固守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经典阅读,并不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在云朵之上,我们不是天使,但我们的内心可以拥有轻盈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