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台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去年我读过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一本历史专业著作。
这就是我好朋友刘三解写的《秦砖》。
刘三解这本《秦砖》好就好在,他用现代政治经济学原理再结合出土的秦朝简牍,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能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秦国。
尤其是刘三解结合出土秦简来解释商鞅变法,真的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关于他对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普遍“拜金”的详细解释,不得不让人承认,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拜金,普遍歧视穷人的社会。
秦国老百姓如果交不起国家的赋税,不仅个人遭殃,连他的儿子都会被官府分配给有钱人做奴隶,要不然就成为官府的官奴隶。
如果我们仔细看《商君书》就能发现,商鞅从来没有说过要彻底消灭商业活动;商鞅的核心理念其实是秦国政府如何高效的生产、控制、汲取、分配资源;具体到商业,商鞅从来没有主张消灭商业和市场,他只是主张政府应该全面控制商业。
甘肃省博物馆考古系主任祝中熹教授在《秦史求知录》中早已指出:
细审《商君书》诸篇,有些主张目的在于抑制商贾势力的膨胀……但均未超越危及商业生存的底线。
简而言之,商鞅“抑商”的本质是加强对商人群体的控制,追求的是对商业行为的有效约束和管控,大俗话说“商人,需要被管的”。
那么商鞅是怎么管理商人与商业的呢?
首先,商鞅对待商人和对待农民一样,给商人设定了严格甚至严酷的KPI。在《史记·商君列传》里商鞅提出“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什么是“举以为收孥”?
就是全家被贬为官府的奴隶的意思,换言之,商鞅对商人的管理就是如果一定要从事“末业”(商业),那么你千万别经商失败,如果失败了变穷了,你作为商人对国家就没有用了,那么你全家就得贬为官府的奴隶来国家效力。
事实上商鞅主张的是每一个秦国人都必须对秦国有用,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老实种地,一定要从事商业,那也可以,但是千万别经商失败变成穷人;在商鞅看来,一个破产的商人对秦国是没有用的,为了“增加”他对国家的价值,那么他最好全家贬为官府奴隶,无偿为官府服务。
事实上,秦律中明确有对“贫民收孥”的条款,泰国阿赞佑情降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可(何)谓人貉?谓人貉者,其子入养主之谓也。不入养主,当收;虽不养主而入量(粮)者,不收,畀其主。
人貉,其实就是贫穷的“非人”,他的儿子没有资格继续做自由民,必须去给人做奴隶奉养主人,否则会被没为官奴隶;不去奉养主人而能给国家纳粮,可以不没为官奴隶,只将其交给主人。
正因为商鞅变法后要求每一个秦国人都必须对国家有用,在有用没用重要评价标准就是“穷不穷”,如果穷了,那么证明这个秦国人当农民偷懒,当商人蠢笨,当工匠不合格,当军人怕死……对国家完全没有用,所以为了让“穷人”变得有用,就要穷人去给有钱人做奴隶,或者去做官奴隶。
所以,商鞅变法后对于秦国民众来说,贫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非常恐怖的从自由民变成奴隶的问题。
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和放马滩秦简中,保存了一种特殊的文书,名为《日书》,成书于战国晚期,流行于当时社会中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预测吉凶的日常生产、生活手册,其功用,通俗地说,类似于今天的“黄历”。
通过考察《日书》,我们可以发现秦国人对于“吉利”非常看重,原因就在于对于秦国人来说,“贫穷”比死亡更可怕,所以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好运气,尤其是经商的人。
秦国商品多称为“货”、“材”、“资货”,而《日书》就是指点秦国人什么时候卖货卖货最吉利,最能赚大钱:
结,是胃(谓)利以出货,不可以入。
房,……出入货及祠,吉。
[轸],……可入货。
货门,……入货吉
亢,……可入货。
氐,……出入[货],吉。
阴日,……入材,大吉。
作阴之日,利以入(纳)室,必入资货。
《日书》还有专章详细记载买卖奴隶、猪、狗、牛、马、羊、鸡的吉日和忌日,还有买蚕、卖蚕的吉日。
须女,祠、贾市 、取(娶)妻,吉。
卯(昴),……贾市,吉。
市良日,戊寅、戊辰 、戊申戍,利初市,吉。
斗,利祠及行贾、贾市,吉。
《日书》还有更直白的,则是获得“金钱”,比如:
金钱良日。
凡人有恶梦,觉而择(释)之,西北乡(向),择(释)发而驷(呬,音xi),祝曰:`纟皋(皋),敢告(尔)宛奇,某有恶梦,老来之,宛奇强饮食,赐某大(富),不钱则布,不(茧)则絮。
以上的记载,很清晰地展示了秦人是对金钱、财富无比渴求的“趋利之民”,甚至于做了噩梦后,祝祷的“吉利话”都是给我“财富”,要么就是钱,要么就是布,要么就是蚕茧,要么就是绵絮。
为什么?就是因为商鞅主张的“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在秦国人看来,穷,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死亡不会降低个人的身份,但是穷了就会从自由民变成别人的奴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