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位大将是哪十位?
中国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参考资料
趣历史:
岳飞手下大将依次排名前二十名是哪些人?
岳飞是中兴四将之首,他的帐下有很多的大将,若是把这些人进行排名的话,你认为谁能够进入前20名呢?
张宪排在第一。首先是追随的时间比较早,还有就是追随岳飞一起建功立业,他在军中地位就是二当家的感觉,而且岳飞对他也是非常的信任。岳飞若是不可以亲自指挥,就会让张宪智慧,张宪也没有给岳飞丢人,击败了8000金兵,并且占据了临颍县,之后有击败了6000金人,获取马匹数百。
岳飞帐下的第二位大将名为王贵,也是比较早跟随岳飞的人,也是岳飞的心腹,只是在岳飞死后,王贵辞去军职,三年之后,也去世了。第三位就是岳云。他是岳飞的儿子,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南征北战的,但是,在之后,岳云跟老爹岳飞一起被秦桧害死了,想想就非常生气,这样的一个家子人,就这样被杀了。
岳飞帐下还有胡天宝,王横、高宠、王佐、陆文龙、杨再兴、曹宁、何元庆、严成方、郑世宝、关岭、傅天亮、张奎、张用、孟帮杰、狄雷、欧阳从善等等。还有一个王雕,可能是这个人的后台很硬,就如同现在的张大大一样,给张宪当副手,可见地位不低啊,但是他出卖了岳飞,不仅他一个人,高级指挥人员中有三四个说岳飞坏话的,可见,英雄也难免遇到小人啊!
岳飞的治军是不是太严格了导致很多的人污蔑他?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正了才这样的呢?
大将是怎样排序的
目前所能见到的十大将排序有三种排法:
第一种:是按姓氏笔画排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就是这样排法。这种排法原因明确,没有什么可探讨的。
第二种:是按当时职务排列,据说55年授衔时就是这样站位的(依据当时的录象资料),具体顺序如下:
粟裕: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黄克诚:国防部副部长兼军委秘书长、副总长兼总后勤部长兼政委
谭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第一副主任
萧劲光: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
王树声: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长
陈赓:副总长、哈军工院长
罗瑞卿:公安军司令兼政委
许光达:装甲兵司令
徐海东:国防委员会委员
张云逸:国防委员会委员
这种排序在以往的书面媒体上并不多见,只是近些年网上出现较多。由于它是按职务排列的,研究的价值也不是很大。
第三种:即流行最广的排列顺序,具体如下: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这种排序的缘由目前尚未见到最权威的解释,但这种排序肯定不是空穴来风,除了几十年来书刊杂志上大量出现的报道以外,中央军委公布的我军36位军事家名单中,十大将也是这样排名的。
既然这种排序的确存在,而我们又暂时找不到对这种排序的权威解释,就只能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其原因了,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管之见而已。
粟裕:无需多言,排第一位都觉得委屈,功绩本来是应该授元帅的。
徐海东:当时早已病休,没有军职,其战功也主要是限于红军时期,资历也并不十分突出,排在第二位,除了毛泽东感念20年前的鼎力相助而着力提拔外,找不到别的理由。“皮有功,少进中”的流传很广,如果属实,也证明毛泽东对将帅的授衔肯定是有干涉的。
黄克诚:当时任军委秘书长,负责军委、总参的日常工作,权力很大(曾有人称当时的军委是“秘书长专政”),丝毫不亚于粟裕,仅举一例:一年后的八大上,黄克诚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粟裕则仅是普通中央委员。当然,也许还有彭德怀力挺的因素起作用。因此,排第三位并不奇怪。
陈赓:排第四位是战绩和资历综合考虑的结果。57年曾任代总长也说明了他当时的地位。
谭政:资历老,但没有战功,当时的职务还可以,和黄克诚一样也是实权派,一年后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书记处排名甚至在黄克诚前头。为了照顾陈赓,已经排在第五了,怎么也不能再降到萧劲光后头了,毕竟是总政第一副主任嘛。同时,也许有罗荣桓力挺也未可知。
萧劲光:排在第六主要是靠资历,加上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的职务。
张云逸:虽然资格甚老,又是百色起义幸存的领导人(小平已军转民),但没有军职,又刚受过处分,又没有徐海东的“大功”,只好排在第七了。
罗瑞卿:当时正处在上升通道,次年的八大中委选举,得票数排在20位元帅大将的第四位,仅次于朱德、林彪、罗荣桓。只是因为资历较浅、战功一般,只好排在第八位。
王树声:作为四方面军的代表,被照顾进了大将,但除了当年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职务比许光达有点优势以外,面对前面八位大将实在没什么脾气,只能排在第九位了。
许光达:一个优秀的同志,但授大将资历非常重要,其次是职务和战功。既然许三者都不突出,自然只能排末位了。当然,对许光达来说,这已经是“满意超出想象”了。
结论:三种排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哪个正确哪个错误,或者哪个权威哪个不权威。不过,第三种排序应该更能说明当时中央对各位大将的评价。
古代武将排名顺序是什么?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后面是: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三国24位名将源于一首串联三国武将的打油诗,出处不详,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此排名书籍、戏曲、民间资料亦找不到出处。
拓展资料:
一、飞将军——吕布,手中画杆方天戟,座下嘶风赤兔马,刘关张三人合力尚且沾不得上风,辕门射戟表现了其一流的箭术,三国第一猛将,当之无愧。
二、枪神——赵云,七进七出曹军而毫发无伤,救得幼子刘禅,横江帆毫不逊色于吕布辕门射戟,后跟随诸葛亮北伐,立下赫赫战功。赵云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是三国里最完美的角色之一。
三、古之恶来——典韦,曹营第一猛将,双戟八十斤天下无双,以一挡十,智勇双全,忠心护主。只可惜,因曹操一时贪欲,害得猛将寡不敌众战死,死后曹操为之痛哭流涕。
四、武圣——关羽,温酒斩华雄、主颜良文丑、千里走单骑,其武力过人,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其智勇双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其义薄云天,关羽是三国里最被人敬重的英雄,没有之一,他被称为“武圣”,与孔子齐名,也被人尊为“武财神”。
五、西凉“锦马超”,勇猛神似吕布,逼得曹操割须弃袍,有“金枪马超银枪赵云”,后跟随刘备征战天下,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六、盖世猛将——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长坂坡上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得曹操百万大军不敢上前,曹军将领夏侯杰被这吼叫吓死。与关羽并称“万人敌”,蜀汉五虎将之一。
开国十大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作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
扩展资料:
大将,为一些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
大将军衔最早由苏联红军设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缅甸等国也相继设置大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也曾设立大将军衔。
军衔标识:
陆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红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
海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
空军大将军衔主要标识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代表空军的蓝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四枚星徽。
此套军衔肩章式样自1955年起用,到1965年废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将
上述文章就是科灵网介绍的大将排名顺序和十大大将的详细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财经资讯知识,记得收藏关注我们。
标签: 大将排名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