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花乃花中君子,纵然是在污浊的淤泥中也依然纤尘不染,在万千世界,也有这样的一群人,不被世俗困扰,简简单单做自己,很是可贵。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身上有多少父亲的光环,但她在生活中从来没有以此为本,反而是踏踏实实。毛主席作为父亲,欣慰至极。
1962年,结婚不久的李敏喜得一子,第一次当外公的毛主席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庭院里徘徊不定,为外孙的名字思索着。
将门虎子与领袖家风
时间倒退4年前,开国领袖毛泽东从监护李敏的王医生那里得知李敏有了男朋友,便把女儿叫到了书房,亲自打听:“你男朋友家里是干什么的?父亲是谁?”
一句话把李敏给问懵了,她吞吞吐吐地说:“这个,我没有问过,也不知道啊。”
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严肃地说:“那你怎么怎么和人家交朋友呢?”李敏不服气:“爸爸,你问那么多干什么,我和他是八一学校的同学,按理说他的爸爸妈妈应该是个干部吧。”
毛主席显然不满意:“你连人家的家长都不知道,怎么谈对象啊。”
虽说是关心,可是让李敏十万个不情愿,她气呼呼地对父亲说:“爸爸,我和他交朋友,关他父母什么事。”毛主席开怀大笑:“还是要问问清楚啊。”
无奈之下,李敏只能再见到男朋友后问清楚,问了才知道,他的男朋友的父亲正是开国中将孔从洲。
孔从洲从1924年就考入了杨虎城开办的教导队,随后在杨虎城的部下,从一个排长到连长,然后营长,最后一步步成长起来,还参与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5年孔令华出生在西安,他的祖上几代都是书香门第,家庭氛围十分好,陕北解放后,孔令华被组织上送到了石家庄上学,成绩优异。
一直到1948年底,孔从洲出任郑州警备司令,才把夫人钱俭和女儿孔淑静接到郑州,北平解放后迁入北京,孔令华就是在北京八一小学认识的李敏。
1955年,孔从洲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最后还先后出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和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等要职。
作为孔从洲的孩子,孔令华也十分优秀,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为人处世十分谦和,他和李敏逐渐相识成为了好朋友,毕业后两个人依然保持联系。
因为李敏名字姓李,孔令华并不知道李敏是毛主席的孩子,他们热恋的时候李敏已经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李敏也是经过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孔令华也是将门虎子,回家后终于可以和父亲说明白了。
毛主席听了李敏的汇报,一听是孔从洲的孩子,笑着说:“原来是孔从洲啊,我熟悉,我熟悉。”
孔从洲的名气再加上对革命的贡献,毛主席怎么会不知道呢,他说:“娇娇啊,你什么时候领着这个小‘孔夫子’来见见我啊。”
这是毛主席对孔令华的“尊称”,李敏得知后高兴不已,她希望父亲支持他们的婚姻。
李敏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孩子,早年间她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但是战争年代不是遗失就是夭折,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如今妈妈也不在身边,自从1947年贺子珍回国后不久,便匆匆南下定居在上海,用毛主席的话说,李敏是她的女儿中最苦的孩子。
李敏出生在西安事变前后,那已经是1936年冬,延安地贫人稀,母亲没有奶水,奶粉更是稀缺,她硬是延安的老百姓用小米饭喂大的。
毛主席何尝不懂女儿的苦,既然有了男朋友,让父亲给把把关,也是情理之中。
1958年夏,李敏带着男朋友来到了中南海,这是孔令华第一次来中南海,见到毛主席还是战战兢兢,脸上一直冒汗,毛主席看了出来,对这个“女婿”十分满意,他笑着说:“回去后代我向你父亲问好。”
一句话,同意了女儿的婚事,但毛主席又说:“光我同意了没有用,还得去请示你的母亲贺子珍。”
当时贺子珍刚刚从上海搬到南昌,李敏和孔令华专门去了南昌,贺子珍看到孔令华后也十分满意,于是建议李敏把结婚的日子推后一年。
当时李敏还在读书,贺子珍表示,一边读书一边顾家,两头顾不住。李敏接受了母亲的建议,把婚礼推迟到了一年后。
第一次当外公
李敏和孔令华的婚礼定在了1959年8月29日,当时毛主席刚刚从庐山开会回来,他不顾风尘仆仆,亲自为女儿主持婚礼。
毛主席问李敏,都请点什么人?李敏说:“除了几个同学和王海荣等,基本上没什么人了。”
毛主席笑着说:“那怎么行呢,我觉得有两个人必须请。”
毛主席说的两个人,一个指的是邓颖超,毛主席告诉李敏,当年贺子珍早早离开了延安,一直是邓颖超和蔡畅等照顾李敏长大,所以李敏叫她们蔡妈妈和邓妈妈,这是养育之恩。
另一个指的是王季范,王季范是毛主席的老乡,也是毛主席的表兄,现在在北京,正好可以参加婚礼,这算是老家的代表。
婚宴当天,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当时他正在北京开会。
李敏和孔令华胸前带着大红花,别提多喜庆了,向来不善于饮酒的毛主席在女儿的婚宴上频频举杯,和孔从洲的酒杯碰了又碰。
毛主席走到李敏的面前说:“女儿,爸爸祝你永远幸福,希望你和小孔幸福美满。”
以前李敏还是个小姑娘,如今已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听着父亲这些话,眼眶逐渐湿润,她的心里是多么的温暖。
孔从洲知道毛主席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有方,多年来一直不敢松懈。
一年多后,孔从洲调离沈阳,奉命组建炮兵工程学院,这是一所新学校,当时中央军委决定把哈尔滨工程学院的炮兵工程系合并扩建,都是孔从洲负责。
路过北京的时候他住在公主坟旁边的招待所里,突然被人告知,毛主席想要见他。
孔从洲掐指一算,孩子们结婚也已经两年了,他带着无限的欣喜去面见毛主席,毛主席见面后却没有提孩子们,而是直接说工作。
从炮兵建设到学校基础,毛主席说得头头是道,孔从洲感叹毛主席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还有那高超的人格魅力。
这场谈话几个小时,虽然聊到孩子们的事情只有三两句,但孔从洲却感触极深,毛主席提到了要多抽空陪陪孩子们,孔从洲谨记在心。
然而这次见了毛主席后还没有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李敏的宝宝马上要出生了。
那是1962年秋,正在出差回家路上的毛主席得知李敏生了孩子,他高兴得一夜未眠,接连几个小时就通知秘书,去医院看看情况。
回到菊香书屋后,毛主席来不及回卧室,径直走到了前院,还没有进门就听到了婴儿的哭声。
看到毛主席进门了,李敏笑着对婴儿说:“看看谁来了,外公来了。”李讷跑到毛主席身边笑着说:“爸爸,你看姐姐的宝宝长得还真像你啊。”
毛主席放下大衣,坐在床边看着娃娃,别提多高兴了,他问:“起名字了没有?”李敏说:“为问过小孔了,公公那边让你给起名呢。”
毛主席开怀大笑:“亲家公这么信任我啊。”
这一年是阳历虎年,虎字就不错,但是孔从洲不建议用虎字。李敏说:“人家用过的虎、彪、杨、柳、松、柏这类的最好不要用了,最好从马克思,列宁几个伟人的名字里找一个。”
毛主席博览群书,给孩子起个名字应该不难,当初另个女儿的名字就是毛主席起的,李敏和李讷的名字都出自论语的一句“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毛主席想了想说,列宁的宁字就不错,符合中国人的起名习惯,不如就叫个“继宁”吧。
李敏一听这个名字,觉得起的真好,继宁顾名思义就是继承列宁的遗志。
看望了外孙,毛主席又匆匆南下,途中远在湖南的杨开智打来电话,说杨老太太92岁寿终正寝,毛主席听闻后喜忧参半,92岁也算高寿了。
毛主席当即写信让秘书发出去,他告诉杨开智,杨老太太可以和杨开慧葬在一起,还寄去了500元,处理后事。
处理完国家大事,还要处理自己的家事,身为开国领袖,他日理万机,整个一年几乎都在专列上办公。
仔细一算,过了这个年毛主席就要步入七十高龄了,俗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毛主席感叹一句,好在李敏生了“虎宝宝”,自己第一次当了外公真是感到无限的欣慰,他笑着说:“我这是70岁官升一级!”
伟大的父爱,最后的告别
时光飞逝,10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70年代初,自从抱病参加完陈毅的追悼会后,毛主席的身体便一如不如一日。
陈毅元帅和毛主席风雨同舟几十年,陈毅的逝世让毛主席情绪一度失控,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脸色憔悴,默默地进行了三鞠躬。
张茜期间一直搀扶着毛主席,毛主席说了两句话,让张茜泪流不止,毛主席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另一句是:“井冈山时期的‘老人’不多了。”一句话说尽了多少沧桑和无奈。
因为本身就是抱病参加追悼会,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医生建议他做一次全面的体检,他不愿意,医生又建议他吃点人参等补一补,他依然不愿意。
可他心里一直关心着女儿们,李敏自从搬出中南海后就一直过着平民生活,生火做饭,柴米油盐就都得自己干了。
1973年春节前,是毛主席80大寿,他特地让工作人员通知李敏等,到中南海聚一聚。
毛岸青,邵华,李敏,孔令华等都按时来到中南海,名义上给父亲过大寿,其实都两手空空,如果真的带了礼物,反而让父亲不高兴了。
大家都来到中南海,刚坐下张玉凤就建议大家合个影,毛主席坐在沙发上,身体没有力气就微微靠在沙发上,照片上的毛主席虽然已经80高龄,但依然满面春风,不失当年的风采。
毛主席说,从毛家往上数十代,超过80岁的人只有两个人,我就是其中一个。
众人开怀大笑,李敏说:“现在我国的医疗水平改善了,八九十岁已经算不上高寿了,您的身体还好着呢。”
毛主席点点头:“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等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扔到海里喂鱼吧。”
听到父亲这样说话,李敏心里不由地落泪,她说:“爸爸您放心,我不会离开您的。”
从一个小姑娘长大成了大姑娘,李敏深知父亲的不容易。
李敏是1949年来到北京的,当时毛主席居住在北京香山别墅,为了李敏的学习最后把她送到了八一小学。
李敏在苏联上过小学,还没有多久就去了初中学习,毛主席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向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他不仅在周末亲自辅导孩子们做作业,还给孩子们定制了自己的一套教材。李讷就回忆说:
“爸爸在我们上学前,亲自编了一本‘教材’父亲先让我们读《水浒传》,因为《水浒传》好读,故事也比较引人入胜。然后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诗词。”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把自己认为好的诗词编成了小册子,给孩子们每人一本。
毛主席经常问李敏:“我让你看到四大名著你都看完了没有?”李敏委屈地说:“爸爸,那个《三国演义》我是怎么都看不懂,一会这个和那个打,一个那个和另一个打。”
毛主席笑着说:“要多看就看懂了,至少要看五遍。”
就是在毛主席这样悉心教导下,李敏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李讷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她们对父亲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怀念。
从1972年毛主席病情严重到去世,李敏仅仅见过父亲3面,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在逝世前几天,李敏还去见了父亲一面。
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悲痛地说:“我的娇娇啊,你怎不来看我,是不是不爱爸爸了。”
听了这话,李敏真想大哭一场,告诉毛主席自己也很想来看她,可最后李敏还是克制住了,李敏有苦说不出,只能默默地陪着父亲,把父亲那双无力,又有些发冻的大手捧起来,紧紧地贴在自己胸前……
毛主席逝世后,李敏一连排了几天队,跟随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群进入灵堂和父亲告别,真是让人感到心酸。
在毛主席去世很长的一段时间,李敏经常在梦中梦到父亲,她说:
“有一次,梦境向我重演了我刚从苏联回国在香山双清别墅见到爸爸时的情景,爸爸向我慈爱地笑着,用他那浓重的话喊我‘娇娃’。我一激动,醒了过来,眼前的现实告诉我,那是梦,我的爸爸已经与世长辞了……”
为了纪念父亲,中央考虑到种种不便,决定帮助李敏在自己的家里设置一个灵堂,墙上是红色的帷幕,在帷幕的前面是毛主席的遗像,这个灵堂一直保留在家中。
中央有关领导曾问过李敏,自从搬出中南海见到父亲很难,还愿意回去中南海居住吗?李敏婉拒说:“爸爸不在了,我也没必要回去了。”
在父亲的教导下,李敏和丈夫孩子向来是艰苦朴素,生怕孩子们在自己的身边娇惯坏了,便时刻叮嘱子女:要当一个普通人,不要随便说自己和毛主席的关系。
多年以来,李敏一家人一直秉承着毛家家风,自从她自己有了工作后,就停止了父亲给她的津贴,她自力更生,饭菜吃了一顿下一顿热了再吃。
而多年来,她关心的还有她的妈妈贺子珍,尤其是毛主席刚去世那几年,贺子珍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李敏常常带着两个孩子去看望母亲。
毛主席在生前曾多次嘱咐李敏,要让孩子们多去陪陪外婆,她不敢忘记父亲的教诲。不仅如此,她还多次给贫困地区捐款,一直为国家做着力所能及的善事。
她说:“我是毛泽东的女儿,这是我的本分,我怎么能不出点力呢?我要为爸爸尽一份心啊!”
在李敏的眼中,毛主席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领袖,还是一个慈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