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UNI的代币释放方式,昨天文章中有同学留言提供了一些信息,今天又去查了一些其他人写的解读,这里对昨天的文章做一点补充和更正。
1.泰国夺命狂欢节情降 关于挖矿部分的奖励:昨天写成了第一阶段总量为500万枚,正确数据应该是每个池子500万,总共四个池子,所以总量应该是2000万枚。那么这部分每天释放的数据应该是83333x4=33.3332万枚。从9月17号到今天,已经过去了54天,所以到目前为止通过挖矿释放的数据应该是1799.9928万枚。
2. 2%的比例分配给矿池:泰国大情降和大斩桃花昨天说到社区中还有2000万的量没有明白用处和去向,当时提出了可能被用于矿池的一个假想。原来真是这样,这个占总量2%的部分就是用在了第一阶段的挖矿。因此社区部分的6亿量分配比例现在都清楚了。
1.5亿用于空投,4.3亿放在治理金库保管,以4年的方式发放给金库,其中第一年的1.72亿已经发放;还有0.2亿用于第一阶段的挖矿。
3. 除了社区之外部分的释放:也就是总量中除掉社区6亿量剩下的4亿,包括团队,思木投资以及顾问。这部分的释放官方确实没有给出明白的解释,只有分4年释放这一句笼统的说法和那张图可以参考。
昨天雪儿是按照4年时间平均分配的方式来理解的,行走留言说应该不会是平均分配,而是按按照y=log(a)X的对数函函数来释放。但是官方没有给出具体的参数,好吧,可能也是雪儿这个文科生没有这种数学思维,比较难理解。今天也去看了其他人的解读,最终的结论是这个部分的具体释放规则目前还是个黑匣子。
关于官方为什么会不把这个部分的释放规则公之于众,并写进合约,雪儿以后在写Uniswap 的项目治理时会进行自己的解读。
按照今天更新后的挖矿释放数量,还有以太坊浏览器显示的今天流通量2.15亿,我们可以算出团队,思木投资和顾问这三个部分到目前为止释放的量:2.15亿 - 1.5亿 - 0.1799 = 0.47亿,也就是4700万。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UNI的代币分发模式。
很多人会把UNI归类到矿币中去,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它到底该不该算作矿币。
所谓矿币,顾名思义,是指Token的发行和分发是以挖矿的模式来实现和完成。它的特征是没有预留,没有思木等早期融资,所有币都在挖矿的过程中发行出来并完成分发,我们把标准放宽一些,可以把绝大部分比例通过挖矿方式来发行和分发都归类进来。有名的比如YFI, YARM,Sushi, 等。
以这种方式来发行代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完成项目的冷启动,快速为项目拉到一批用户来开展业务,为项目进入下一个阶段打好基础。
二是实现治理模式的社区自治,自治的本质是将项目的治理权下放给社区,意味着项目将来的发展进化,以及项目中利益的分配方式等重大决策都将由社区来负责。这也是去中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治理上的去中心化往往比技术上的去中心化要难很多。更进一步说,它意味着项目方,创始人等利益和权利的下放。
从大多数项目最后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第一个目的才是它们通过挖矿这种方式来发行代币的真实的目的,也就是先找到用户/韭菜。事实上这也符合人性的本质,权利,利益这些东西本就是人性中喜好的东西,要拿出来分享,真正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
当然了大多数也不代表所有,还是有很多项目是真正做到了完全的社区自治,或者说治理上的去中心化,比如YFI 和 YARM。但是我们也都看到了它们事实上后来都经历了完全去中心化治理带来的严重问题,比如项目硬分叉,社区分裂,以及协议遭受失败的打击。
按照这种标准,我们来看Uni的发行方式是否符合。
Uni总量为10亿,其中40%分给了团队,早期投资者和顾问。60%分给了社区,挖矿的部分应该归属于社区这一块。
那么挖矿占到了其中的多少比例呢?到目前为止,计划给挖矿的总量为2000万,占到了社区的3.33%,总量的2%。
而在初始发行的部分,是以什么方式发行出来的呢?
1.5亿是以空投的方式发行,我们也把2000万的挖矿归到初始发行中来,挖矿只占到初始发行的13.33%。
从这些数据来看,不管以哪种标准来判断,我们其实都很难把UNI归类到矿币中去。
很多同学认为它是矿币,可能是因为最开始的1.5亿的免费空投。那我们又来分析这笔空投的目的。
前面分析过了,矿币通过挖矿发行Token有两个目的:冷启动和社区自治。而绝大多数项目实际上把第一个目的当做真实追求,而把第二个目的当做幌子。
那么,UNI的空投是为了冷启动的目的吗?
Uniswap并不是一个新发起的项目,而是2018年11月就部署上线了。而且在Uni发行之前,它已经是去中心化交易所这个赛道的NO.1。显然它早已过了冷启动的阶段,而且在这个行业有了自己的地位,它空投目的不是为了冷启动。
持有UNI,可以享受的权益主要有两个:参与社区治理和分享交易费的分红。
而UNI的空投是投给老用户的,并非新进来的用户。很显然,Uni 发行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与老用户分享权益,包括治理社区的权,和分享收益的利。当然这里还有一层更深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平台的未来业务。
可见UNI发币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与生态参与者分享权利,笼统地说就是项目治理这个目的。
但是我们从 Uni 代币的分配模式中又能看出来,它有投资人和团队比例,因此很明显,它的代币发行还有一个目的:实现投资人和项目方的利益。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UNI定义为矿币这个误解澄清了,也可以将 Uniswap的发币目的理解为实现项目社区治理+项目方和投资人的利益保障。
这个目的,其实是照顾到了生态中每个部分的利益,虽然有些部分的设计显得比较仓促(这点等会在后面分析)。
关于Uniswap的项目治理,雪儿认为它不太可能走上类似 YFI 等项目完全去中心化的社区治理的道路,至少目前这个阶段不会。我们从团队和投资人的释放规则就能看出来,这部分比例的释放规则,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黑匣子。
这是我们需要慢慢去深入研究的,一条带有 UNISWAP 自身烙印的社区治理道路。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深入分析的点是UNI的空投。
前面提了一下,空投更深入的目的是为了平台将来的业务发展。但是Uniswap之前已经做了将近两年时间,而且业务发展得也不错。在这个时候会有这个需求,自然是因为 Sushiswap 的进攻让 Uniswap 感受到了一丝危机。
但是 Uni 的空投模式对 Uniswap 平台的业绩来讲,是最好的选择吗?
我们知道Uniswap平台的业务是交易,为了让交易业绩更好,那么平台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优化呢?
首先应该是交易深度,交易滑点,交易手续费,代币种类这一类对用户体验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了。它涉及的是做市商,池子中的资金等。
那么如果要利用空投来优化这些基础环节,是不是可以在设计空投时加上一个做市的条件,比如200个UNI可以无条件领取,剩下200个在池子中提供一笔金额满1000美金的做市之后才能领取。
领取空投的地址达到20多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池子中的质押金额瞬间提升几亿美金,这对于用户的交易体验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除此之外的另一个直接方式就是奖励通过平台发生交易的用户。案例可以参考Imtoken旗下的Tokenlon平台。在LON开启交易挖矿奖励的第一周,72小时交易额就突破了1亿美元。而在此前所有时间,整个Tokenlon平台的交易额才10亿美金。
前天晚上分析中也看过数据,Tokenlon最近几个月交易手续费收入也非常惊人,居然排到了所有区块链项目中的第六,去中心化交易所中的第三。把Maker, Curve,Sushi,Balancer, AAVE等统统甩在了后面。
但是Uniswap选择的是直接把Uni一次性发给了用户。当然毋庸置疑一段时间它为整个币圈带来一段美谈,让无数用户开心了,也为项目赢得了美誉。但是1.5个亿数量,对应的就是4.5亿美金的抛压。
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是很大一部分用户拿到之后都是直接抛售了。
如果能够把其中一半的数量留到后面通过做市或者交易挖矿的方式慢慢分发,对平台带来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如果非要给Uniswap的这种空投模式找一个理由,可能更多是创始人的情怀,加上Sushi 超越常人想象的进攻,给Uniswap带来了压力,时间过于仓促吧。
好了这个话题,就说这么多,更多是站在项目的角度,而非用户的角度来分析。
总结一下:从Uni的代币发行模式看出,Uni并非属于矿币,与大多数通过传统模式融资的项目也不一样,它通过史无前例的空投而非让用户花钱购买的方式将几十万用户纳入了权利和利益共同体中。
从去中心化角度来讲,它可能不太会成为一个好的模式,但是我们也发现它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既顺利化解了压力,也充分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很好地平衡了各种角色。
可能与大多数项目的通证模型都是深思熟虑几年时间才上线不同,感觉Uniswap的通证设计还是有点仓促上阵的感觉。
对Uni的分析文章,主要还是帮助自己理清整个项目的逻辑,可能过程中很多分析角度和论证未必正确,不能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