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米·伊林(1896—1953)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科普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几点了》《白纸黑字》《在你周围的事物》等。“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名称即取自伊林的著作,而米·伊林则取自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米·伊林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米·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米·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十万个为什么》将屋内设置成了几个游览小站。第一站:自来水龙头;第二站:炉子;第三站:餐桌和炉灶;第四站:厨房锅架;第五站:碗柜;第六站:衣柜。每一站的物品都有详细介绍,并且提出了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没必要去思考的问题,解答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正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基础。比如,为什么用水来洗涤?水会不会炸毁房屋?为什么水不能燃烧?为什么人不吃生马铃薯?面包的皮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要吃肉?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科学世界,揭示了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深奥的科学原理,引导我们热爱科学,做一个善于发现的有心之人。作者运用有趣的故事、活泼的语言,将一个个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叙述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体会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手法,思考如何让科普文写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将科学原理解释得很清楚。
《看看我们的地球》
李四光(1889—1971),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及地质教育家。他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下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著作。
李四光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20世纪2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布克威尔德曾武断地宣告:“中国的石油储量十分贫瘠。”这顶“无油”的帽子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头上。李四光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中华大地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李四光的理论指引人们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东海等地找到了石油。滚滚石油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彻底地甩进了太平洋。李四光博学多才,他的音乐造诣相当深厚,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他散文写得很好,旧体诗也写得不错,即使是地质学的论文,他同样写得有声有色。本书便是从他大量的著作中精选出来的科普读物文集,该书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灰尘的旅行》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硕士、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细菌学家。他的科普作品,尤其以细菌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脍炙人口,成为科学内容和文学形式融洽结合的典范。自30年代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为我国科学事业的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书所收录的作品由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学趣谈三个部分构成。科学童话的主人公是一个名为“菌儿”的细菌,它为读者娓娓讲述了其菌类家族不同族群的形态特征、衣食住行、生活习性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细菌,更让我们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科学小品和科学趣谈部分选取了数篇精彩短文,虽然每篇不过数千字,却能带人领略科学世界的绮丽风光。这些短文虽以细菌学为主,但是常常旁征博引,涉及整个自然科学领域。
在这本书中,高士其爷爷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他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世界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他以其诗人的情怀和极具人性化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读者在与其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能沐浴文学的清辉。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亚当和夏娃……这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我们应该都听说过吧?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呢?读一读贾兰坡先生的著作,或许你就能对此拥有全面的了解。
贾兰坡是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在国外的学术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的顶端。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的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由于科学上的成就,他曾多次被日本、美国、瑞士、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邀请去讲学,受到同行们的热烈欢迎,对于贾兰坡来说,研究古人类起源就是他一生的事业,近70年的人事变迁,并没有消磨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的长子贾彧彰先生说:“我父亲没上过大学,没到国外留过学,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凭着他在学习和工作中勤勤恳恳地拼命拼出来的。”本书旨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考古这门学科的兴趣,从小立志在科学研究领域一展身手。作者贾兰坡非常关心中国科学的未来,他认为没有科普,就不会吸引青少年对各个学科的兴趣,只有青少年对各个学科感到了兴趣后,他们才会有今后的目标,我们的各类学科也才会后继有人。
标签: 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