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戏剧《山鲁佐德》
-
《山鲁佐德》是上世纪埃及作家哈基姆所写的一部戏剧。
山鲁佐德本是《一千零一夜》的女主人公,具有美丽的外貌、淑懿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无比的才华。她接连不断地讲了一千零一夜生动有趣的故事之后,终于感动了残暴的国王,不再心胸狭窄去残害无辜的少女,也不再追求极端的声色享乐,而是潜心思考生活的本质,去探究追求终极真理。哈基姆的戏剧情节便由此展开……
剧情一开始,黑奴们在议论国王近来常常独自苦思幂想,既不理朝政,也不理睬美丽的王后山鲁佐德,正在这时,国王从祭司及学者那回来,因过度钻研学术而显得思虑重重,无精打彩,为了抚慰国王,山鲁佐德用性感的身体去诱惑国王,希望燃起国王对生活的热情。但国王却说:“我再也不要和你的爱情了,我不要感情,我要求知,去追求世界的终极真理。”山鲁佐德苦劝不听,只得听任国王在宰相的陪同下周游世界。国王和宰相踏遍千山万水,始终无法解开生命的本质之谜,找不到世界的终极真理。国王出走后,山鲁佐德耐不住生理的煎熬,与黑奴私通,为满足肉欲而精神堕落。
国王和宰相在旅途中听到了王后与黑奴之事,宰相痛苦万分,觉得他心目中最美丽圣洁的偶象破灭了,要求国王报复,处死王后与黑奴。但国王不再挂怀于感情之事,仅仅为王后山鲁佐德的堕落而感到可怜,放过了王后和黑奴,宰相在精神世界崩溃和极度痛苦中绝望自杀,剧情至此嘎然而止。
在这部剧本中,国王致力于追求知识,象征一个人的精神和理性;王后沉缅肉欲享乐,象征一个人的物质和感性的一面。剧本中这两个极端化的人物虽对比鲜明、反差明显,但实则在透视同一主体的人性。戏剧清楚地告诉观众:人的本性中有两个互相矛盾的方面,这两方面应协调发展,如果偏执一端,便会形成人格的畸变、人性的失落,离开时间空间条件追求绝对真理注定会失败,而完全被感官及物质享乐所左右,则必然走向堕落之途。
这部剧本中的人物与传统《一千零一夜》中主人公的形象相比,山鲁佐德由德才品貌俱佳的理想形象变为一个自甘堕落的世俗女人,国王由残暴滥杀变为学习知识、屏绝一切物质享乐的真理追求者,这一巨大的变化表面令人不可思异,但实际人性的异化始终存在着,所有人都会因时空条件的不同,发生行为方式的转变。
山鲁佐德在人们的心目中,正如剧中宰相的说法:“她是美和青春的象征,是不幸人的安慰者,是堕落人的挽救者。”然而又正如剧中山鲁佐德在被宰相热情赞颂时回应的:她并不伟大,她做的主要还是为她自已。山鲁佐德诉说:人类不仅要时时看到她的美,同时又被所谓求知欲驱使,对她展示的美剖根究底,想寻找终极答案,解开迷底,这最终导致了她的美的毁灭。
从正面角度讲,国王被赋予求知的光环,王后塑体于美丽的化身,宰相是崇尚这一切的传播与述说者;但若用剧情推演他们性格的背影照,则国王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偏执狂,王后山鲁佐德也不是神而是一个肉欲弱点的普通人,至于宰相则是一个迎奉国王和王后的庸臣。
从生活逻辑出发,我们不必刻板理解剧情的内容及情节。然而,文学永远承担着再现生活的责任,既然如此,针对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美丑事物,文学有权按照自已的逻辑描写美或丑,写丑不等于赞美丑,但美与丑的真实及定义只能由时间来评判,这也许就是这部剧作品对人们及现实生活的“终极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