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什么意思啊(惟楚有才是谁说的)

科灵网 62 0

近日浏览网页,看到有网友的提问: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其中的“楚”到底是指哪?

相信有这个疑问的人,应该不少。而湖南、湖北的网友也没少为此打口水仗。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不少,不过至今我还没发现有比较满意的答案。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找了好些资料,总算有些眉目,下面为大家一一道来。

回答这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楚国的历史。

楚国,建立于春秋时期,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分封时间大致为前1024-前1021年间,受封者为熊绎。熊绎当时自镐京迁徙于丹阳,并定居于此,丹阳是为楚国初都。丹阳如今在何地?这个历来便有争论,不过大体有以下五地:湖北秭归、安徽当涂、湖北枝江、河南淅川、湖北南漳。而依据目前的历史文献及考古遗迹发现而言,似乎丹阳为河南淅川最为热门。

不论丹阳旧址是在哪,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当时楚国的地域是非常小的。这点从楚人偷牛的典故可以看出。据《楚居》记载,熊绎到了丹阳后,要办一场祭祀,祭坛等场地都建好了,但发现没有贡品,于是便到周边的鄀国偷了一头牛。牛是偷来的,当然怕主人追究了,便连夜宰杀了祭祀,而夜间祭祀的时间也沿袭了下来。《楚居》原文如下:


至酓绎,与屈紃,思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


而当时鄀国的国都为下鄀(商密),即今河南内乡县境内。楚人白天跑到鄀去偷牛,晚上还能回到丹阳祭祀。古时没有什么便利的搬运工具,大半天搬一头牛能走多远?可见,当时楚国疆域之小。同时从另一面也说明了,当时的丹阳离内乡是非常近的。

虽然楚国初建时地方狭小,条件艰苦,但楚国人却很会经营,之后逐步吞并周遭小国,慢慢崛起,最终成为一方霸主。鼎盛时期的楚国疆域包括现今湖北、湖南全部,以及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部分地区。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三楚的概念了。

三楚即为:南楚、东楚、西楚。

南楚,即楚国自丹阳建国后,逐步向外扩张,占领了湖北、湖南全部,河南、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当时楚国位于中原地区以南,故为南楚,而南楚也称为楚国故地。

东楚,战国时期楚国灭亡越国,占领了江苏大部、安徽东南部、浙江西北部地区。而新占领的这部分地区位于故地以东,是为东楚。

情降要做几场法事

西楚,到了战国末期,楚国衰落,秦国攻占了湖北、湖南等楚国故地,楚国被迫东迁。东迁期间,楚国灭掉了北边的鲁国,并占领徐州周边、安徽淮河以北,并逐步迁居于淮北。而该区域在东楚以西,故称为西楚。

在了解三楚的概念后,便可以知道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很大的疆域。正因为如此,当时江苏沛县的刘邦、江苏宿迁的项羽才会被归为楚国人。

到这里可能有些小伙伴会疑惑了,既然楚国当时幅员辽阔,为什么现在提到楚文化,大家只会想到湖北和湖南?其实这个问题从三楚的概念便可以找到答案。因为湖北、湖南自始至终都是楚国的疆域,接触的都是楚文化且沿袭了下来,以至于后来湖北、湖南分家又分别称为荆楚文化、湘楚文化。而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前期为吴、越属地,后期才为楚属地,因而受的文化影响自然比较驳杂,且江苏、浙江等地作为吴越的属地时间更长,明显受吴越文化的影响更深。

那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文首的问题了吗?答案还是不能。因为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副楹联的由来。

故事是这样的:

清嘉靖年间,岳麓书院重建,时任山长的袁名曜受门人邀请撰题门联,袁山长略一沉吟,便召集门生,出了“惟楚有材”这样一个上联,并要求门生作对以求下联。当时有个贡生,叫张中阶,此人眉头一皱,便对出了下联:“于斯为盛”。于是,一副绝对便这样诞生了。

蒲娜空情降和合符布其实懂对联的人都知道,这副对联之所以称为绝对,并不是因为其对仗工整。至少,其中的才跟盛是不太登对的,因为材是名词,盛是形容词。之所以称其为绝对,是因为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取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取自《论语》“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显然这两句都与人才有关。

其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明显含有贬义色彩:楚国虽然有人才,但他们得以施展才能之地却是晋国。楚材晋用的成语便出自于此。所以,袁山长的上联肯定不能直接用“虽楚有材”,而是采用了“惟楚有材”这一早在两湖地区流传开来的新句。惟在这里是个虚词,没有具体意义。因而“惟楚有材”可以缩为“楚有材”,这样上联便成了一句简单的陈述句。而 “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意为: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上古唐尧至虞舜之间,这个时候(人才)是最多的了。下联虽然直接用了“于斯为盛”,但意思已经有了略微的差别。根据当时的情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的斯已经不是表时间,而是表地点了,特指岳麓书院。

由上可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意思即为:楚地真是人才辈出之处,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荟萃之所。这样原本两句并不出彩的句子,集到一起后却形成了一种意境深远,气势高昂的效果,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惟楚有材”的“惟”不能理解为“唯一”,真这样的话,那就太自大了。中国幅员辽阔,上下几千年,哪个地方不出一些人才?就用本文所提的晋、秦两地举例而言,晋国能让楚国的人才得以施展抱负,那敢用楚材的晋人他本身不就是个人才么?秦地就更不用说了,都把楚湘西情降有用吗国灭了,没人才能干得成这事?所以将“惟楚有材”理解为只有楚地出人才,只能是贻笑大方了。所以“惟楚有材”仅仅是个陈述语,且“楚有材”并不与“晋有材”、“秦有材”等相冲突。

说到这,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文首的问题了。“惟楚有材”的“楚”指的是楚地,既然是楚地,自然是三楚之地了。所以,“惟楚有材”的楚,既不是指湖北,也不是指湖南,而是包括湖北、湖南以及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一个大疆域。

这里肯定有湖南、湖北的网友不服气,没关系,我们继续来探究。

湖南的网友自然是觉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个楹联既然挂在岳麓书院,“楚”自然指的是湖南。这明显是站不住脚的,湖北武昌贡院的牌楼也有“惟楚有材”的匾额,照这样说,难道“楚”就是湖北了? 其实“惟楚有材”这一说法自宋代开始便有诗文流传了,方回的《送常德教赵君》原句为:惟楚有材实多贤,幸为人师何憾旃。自方回之后,至明、清之际,在两湖地区“惟楚有材”一词便流传甚广,所以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谁用就是谁的能解释得了的。

湖北的网友可能会觉得古楚国的都城一直在湖北,政治、文化中心也一直在湖北,难道“惟楚有材”的“楚”不是湖北?不好意思,这还真不是。前面有说到,楚初都丹阳极有可能在河南淅川,直至楚武王时才迁都至郢都(约前703至前699年),而战国末期,楚故地被秦攻占,前278年楚顷襄王迁都于阵都,即今河南淮阳;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即今安徽阜阳;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直至前223年,寿春被秦国攻下,楚国灭亡。由此可见,整个楚国历史,前30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可能在河南,后三十年则在安徽。甚至后三十年,湖北都不属于楚国的地盘了。

总之,楚地或楚文化不是现今哪个省份独自代表得了的。而且,这也没什么好争的。毕竟这已成为历史,我们要争的应该是现在,还有将来。虽然,如今继承楚文化的只有湖北(荆楚)和湖南(湘楚),一提到楚,大家最先想到的也是湖北和湖南,但东楚的江苏今天的经济已经远远甩开湖南、湖北,他们才是赢家。正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