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科灵网 12 0

李绅的《悯农》二首,现如今大部分小学生一年级都会背诵,朗朗上口,传诵了一千多年,诉尽了农民的艰辛困苦。

《悯农》100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第1张图片-科灵网

李绅创作这两首诗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这一年李绅26岁;一种说法是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这一年李绅30岁。这两年,正好是李绅到长安参加进士科举的年份,都落第了。但是这两次进京,他不仅得到了吕温、韩愈等名士的赏识,还结识了元稹、白居易等人。

这个时期距离安史之乱后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从杜甫开始,这几十年间出现了很多伤农悯农的古诗,到了李绅、张籍、元稹、白居易等这一批人,则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讽咏针砭时事的诗歌,其中就包含了许多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第2张图片-科灵网

李绅写《悯农》二首时,正是唐德宗在位的贞元年间。唐德宗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继位的第三个皇帝,很想有一番作为重树唐王朝的政治声望和权威,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有名的一项政策就是建中元年(780年)将原来的赋税政策由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

这个简单来说,就是由原来以人丁为根据来交田租、服劳役和缴纳土特产,改为以田地财产的多少来用货币收税。因为安史之乱和土地兼并,原来的租庸调法已经收不到什么赋税了,对朝廷来说,两税法扩大了赋税的承担对象,可以改变原来课役集中在农民头上的情况,而增加对大地主的征税力度,从而增加朝廷的赋税收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第3张图片-科灵网

这个赋税政策的调整,从初心来说,对农民和朝廷都是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施行过程中,却是另一副景象了。

首先是官商勾结的囤积居奇,一方面压价大量收购粮食,另一方面高价转卖。其次,因为当时铜器的价格比铜钱要贵,很多投机商人收集大量铜钱销熔为铜器,导致市面上铜钱不足。而且当时佛教盛行,也大量地销钱铸佛像。

在这种情况下,铜钱对实物的市面价格不断攀升,农民缴税所需的铜钱数目不变的情况下,种田所得的粮食可以换得的铜钱却是越来越少的。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越是丰年,粮食售价越低,再加上商人囤积居奇,农民手里的粮食甚至不够交税而不得不饿死的情况。

这就是农民“春种一粒粟”又经过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终于熬到了“秋收万颗子”的丰收年,却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情况,可是朝堂之上依然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历史写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第4张图片-科灵网

对于两税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种弊端和现状,和李绅同时期的很多人也都有揭露和表达。白居易的《 赠友诗 》:“私家无钱垆,平地无铜山。胡为夏秋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以重,民力日以殚。贱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就清楚地描写两税法的弊端现状和表达了朝廷应该从两税法改回租庸调法的观点。

而在白居易、李绅、李德裕等人从政后,也积极推动朝廷调整两税法政策,在长庆元年(821年),唐王朝下令改货币计征为征实物税,但依然是弊端丛生。而且朝廷收不到足够的钱税,也影响了财政影响力。com所以其后几十年,又多次反复,而这种反复过程又滋生了很多巧立名目的税赋,农民愈加艰难困苦,生不如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第5张图片-科灵网

古往今来数千年,政策千变万化,受苦的始终是农民的悲惨命运始终不变。。。

标签: 100 com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