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本差异借贷方向增减(材料成本差异 借贷方)

科灵网 4 0

初级会计学


第一章 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和控制,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⑴基本职能:反映、监督

⑵拓展职能:控制、分析、预测、参与

※“六职能”,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定

三、会计目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会计对象: 由所有者投入的资金

资金筹集

由债券投入的资金

供应过程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生产过程

资金运动 销售过程


按法定程序返回投资者的投资

资金的退出 偿还各项债务

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五、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①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征:1.资产是资源,而且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确认:1.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分类: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应收款。

②负债:负债也称债权人权益,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确认: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业务。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可靠地计量。

分类: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应付利润或股利、应缴税费。

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③所有者权益:也称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企业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又称为股东权益。

特征:1.所有者权益一般不需要企业偿还,但企业发生减资、清算等情况例外。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能将剩余的资产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权益起初需由所有者投入,而且所有者有权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并需承担企业经营风险

4.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所有者权益通常会因企业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以及其他原因而发生增减变动。

5.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分类:按其来源可分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均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

④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者事项中产生的。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3.收入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并不包括本企业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分类: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经营业务的主次: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

⑤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3.费用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分类:生产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 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⑥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特征:1.利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因而利润不属于一项独立的会计要素但列入利润表中。

2.由于企业会计的确认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所以实现利润并不完全等同于取得货币资金。

3.利润的本质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4.利润应当予以分配,如为亏损则应当予以弥补。

分类: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收入、费用、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均属于时期要素或动态要素。

六、会计等式

1、静态:资产=权益 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动态:收入-费用=利润

3、扩展: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①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法律主体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能成为法律主体。确认一个组织是否为会计主体关键是看其在会计上是否被要求独立核算。

②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也称连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将按照其现在的目标、方针和形式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不会面临破产清算解散。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的引申,也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

③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也称会计期间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产生可比性、及时性等会计核算原则。

④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货币本身要求币值稳定不变。

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联,要对决策有用。

3、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以便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原则,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类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类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取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6、重要性原则,对某些重要经济业务进行单独反映,并在财务报告中重点说明。对次要的经济业务,对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7、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不应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损失。

8、及时性原则,指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不得提前或延后。

八、会计处理基础

1、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指以现款是否收到和支付作为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按照收付实现制,凡在本期收到和支付的现款,不论其应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凡在本期未曾收到和支付的现款,即使其应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本期费用。不必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应计费用问题。应用于行政单位。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是指收入和费用应按实际发生的期间进行认定和归属,并与有关资产或负债一起记录为该期间的经济业务,而不论与该项收入和费用有关的现款是在什么期间收到或支付。会计分期假设是权责发生制基础产生的直接原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

九、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应用的方法。






初次记录: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


十、会计确认: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确认


十一、会计的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过程中,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认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十二、会计计量的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

十三、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①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②必须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需求

③要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④要简明实用并相对稳定

※、分类:1、资产类——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

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

2、负债类——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

3、共同类

4、所有者权益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5、成本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100第二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十四、会计账户: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手段。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

①会计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

②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整理,以提供经营管理必须的会计信息

③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分门别类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

①特征不同,会计科目具有静态特征,会计账户具有动态特征。

②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前事先确定的对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账户是经济业务发生之后,进行分类、连续登记的一种手段。

企业购

③用途不同。

*、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名称,日期和摘要,凭证号数,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十五、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

单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经济业务之后所产生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一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一张方法

十六、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以复式记账原理为基础,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记录每笔经纪业务的一种记账方法。

※、步骤:1、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确定它涉及哪些会计要素,以及这些会计要素项目是增加还是减少。2、确定应使用哪些要素,以及这些账户的金额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账户借贷方结构的规定,确定各账户应借、应贷的方向及其金额。

企业购

十七、会计分录:是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对每项经纪业务标明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三要素:会计科目,记账方向,记账金额)

十八、总账:总分类账户也称“总账账户”或“一级账户”,它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

十九、明细帐:明细分类账户是按照明细分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

二十、平行登记的要点:1.依据相同;2.期间相同;3.方向相同;4.金额相等。


第三章: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

1.供应业务核算:

“在途物资”:核算企业已购买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物资的采购成本,属于资产类账。验收入库时转入“原材料”。按供应单位或物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原材料”: 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的收、发、结存情况,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成本,贷方记因经营领用、对外出售等原因发出成本。按保管地点、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库存现金”:反映企业库存现金的收、付、结存情况属于资产类。

“应付账款”: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属于负债类。不设置“预付账款”的企业可在“应付账款”的借方登记预付款项。

“预付账款”:核算企业因购买物资而预先支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属于资产类。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则表示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属于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核算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属于负债类账户。

借:在途物资 借:原材料 借:预付账款 借:在途资物

贷:银行存款 贷:在途物资 贷:银行存款 贷: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2.生产业务的核算

“生产成本”: 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包括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自制材料等。属于成本类账户。贷方: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 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属于成本类账户。所谓间接生产费用是指生产费用是指生产多种产品或劳务的共同耗费,不能直接计入某成本核算对象,需要分配,包括企业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费用。

“管理费用”: 核算企业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薪酬、管理使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管理部门办公费以及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属于损益类账户。

“累计折旧”: 贷方登记逐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即逐期转移计入成本费用的价值,余额在贷方,反映现有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

“应付职工薪酬”:核算企业按照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属于负债类账户。按“工资”、“职工福利”进行明细。按部门分别计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

“库存商品”: 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属于资产类账户。

借:生产成本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 借:生产成本-甲

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乙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 贷: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贷:累计折旧

3.销售业务的核算

“主营业务收入”:核算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中所取得的收入,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余额从借方转至“本年利润”贷方。

“主营业务成本”:核算企业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应结转的成本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余额从贷方转入“本年利润”借方。

“其他业务收入”: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销售材料、出租固定资产等取得的收入。期末结转至“本年利润”。

“其他业务成本”: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其他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等。期末转入“本年利润”。

“销售费用”:核算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专设销售机构发生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属于损益类账户。

“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规定为特定经营活动缴纳的税金,属于销售收入的抵减项目,属于损益类账户。

“应收账款”: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属于资产类账户。如果企业未设置“预收账款”,则“应收账款”的贷方还登记预收账款。本账户期末若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若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预收的款项。

“应收票据”: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而受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属于资产类账户。

“预收账款”: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属于负债类账户。还没履行合同规定的发出商品等义务,无法确认销售收入,因此确认为负债。期末余额若在贷方,反映企业预收的款项;如为借方余额,则反映应由购货单位补付的款项。

借:银行存款 借:其他业务成本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贷:原材料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应收账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

4.财务成果的核算

营业利润(负数表亏损)=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益

利润总额(负数表亏损)=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负数表亏损)=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营业外收入”:核算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五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属于损益类账户。

“营业外支出”:核算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亏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属于损益类账户。

“资产减值损失”: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借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损失;贷方登记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范围内,资产价值恢复增加的金额。

“坏账准备”: 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贷方按规定估计的应收款项发生的减值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的所得税费用,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的坏账准备。

“所得税费用”:核算企业按规定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属于损益类。借方登记确认的说的税费用,期末结转至“本年利润”。

“本年利润”: 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登记期末从损益类账户转入的利润增加项目金额,借方登记期末从损益类账户转入的利润减少项目金额。贷方余额盈利。

“利润分配”: 企业利润分配或亏损的弥补,以及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余额,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方登记从本年利润转入的年度净亏损以及按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贷方登记从本年利润转入的年度净利润,以及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金额。借方余额:累计未弥补亏损。贷方:累计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提取盈余公积,借方登记盈余公积使用。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超过注册资本50%不再计提。补亏不能超过盈余公积25%。

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管理、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

借:所得税费用 借:本年利润 借:利润分配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所得税费用 贷:盈余公积、应付股利


第四章:账户的分类

1.账户分类的作用:⑴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账户。

⑵有助于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⑶有助于财务报表的编制。

2.账户分类的原则:⑴规范性原则:账户分类标准的选择和分类的结果应符合规范。

⑵适用性原则:账户分类标准的选择和分类的记过应符合实际需求。

⑶明晰性原则:账户分类标准的含义应清楚,分类的结果应简单明了。

⑷完整性原则:在某一分类标准下,会计核算对象所涉及的所有账户都有其归属的类别。

3.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就是按账户所要核算与控制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账户的最基本的分类,是账户分类的基础。

①资产类:用来反映企业各种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存额的账户。(流动、非流动资产)

②负债类:反映企业各种债务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存额的账户。(流动、非流动负债)

③所有者权益类: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存额的账户。(投入资本类、盈余分配)④成本类:反映制造成本或劳务成本的发生和结转情况。(生产产品、提供劳务)

⑤损益类: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损益情况的账户。(广义的收入、费用类)

4.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①盘存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可以进行盘点核实的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数额的账户。属于资产类。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②资本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和资本增值的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数的账户。所有者权益类。

③结算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同其他单位和个人以及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结算关系。债权类-资产;债务类-负债。债权债务类-借方余额(债权实有数)、贷方余额(债务实有数)

④调整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其他有关账户的数字。(1.备抵调整账户:与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反,包括累计折旧、利润分配、坏账准备。2.附加调整账户:附加于有关资产或权益账户的余额来求得目前实有数额的账户。3.备低附加调整账户:是用来抵减。附加于有关资产或权益账户的余额来求得目前是由数额的账户,“材料成本差异”)。

⑤集合分配:用来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结算所发生的某些间接费用,并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账户。(借方登记间接费用发生,贷方登记分配额)。

⑥成本计算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并确定各个成本计算对象实际成本的账户。

⑦跨期摊配账户:是在耗费的发生期与收益期不相一致的情况下,用来反映耗费的发生以及正确摊配于各个会计期间的账户。(借方:已发生但尚未摊配的耗费数,贷方:本期摊配的耗费数)。

⑧汇转账户:汇集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各种收入或费用并与期末结转的账户。(收入汇转、费用汇转)

⑨财务成果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财务成本即利润与亏损。

⑩ 计价对比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采用两种不同的计价标准对某项经济业务进行对比。

11.暂记账户:核算和控制财产清查中发现的盘盈或亏损、毁损在明确应计账户之前暂记,以保证账实相符。

5.账户按财务报表的关系进行分类,可以提分为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


第五章 第一节 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会计凭证的作用:客观反映、严格监督、明确责任、记账依据。

3.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的意义:①原始凭证是登记账簿的根据

②原始凭证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③原始凭证可以加强经济责任制

4.原始凭证分类:

①自制原始凭证: 1.一次凭证:仅反映一项经济业务或多项同类经济业务的凭证(收料单、领料单)

2.累计凭证:是指将一定时期内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和在一起多次记载重复使用的凭证。(限额领料单)

3.汇总原始凭证:也称原始凭证汇总表,指一定时期内将若干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加以汇总而填制的凭证。(收料凭证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

4.记账编制凭证:是根据账簿记录和经济业务的需要编制的一种自制原始凭证。

②外来原始凭证:是企业同外部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业务往来关系时,从外部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

5.记账凭证:是指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的,用以记载经济业务简要内容,明确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凭证。

注:原始凭证是记账凭证的基础,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作为记账凭证的附件。

6.记账凭证的种类:

① 按用途格式不同,可以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

⑴专用记账凭证:是专门记录某一特定种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收款、付款、转账凭证。

⑵通用记账凭证:是不分经济业务的类别,适用于所有经济业务记录的记账凭证。

②按其是否需要经过汇总,可以分为汇总记账凭证和非汇总记账凭证。

⑴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单一的记账凭证按一定的方法加以汇总而重新填制的凭证(分类汇总、全部汇总记账凭证)

⑵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只反映某项经济业务即只有一笔会计分录的记账凭证(收款、付款、转账以及通用记账凭证)

③记账凭证按其填制方法可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

⑴复式记账凭证:又称为多科目记账凭证,它将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集中到一张记账凭证上。(优点:能完整地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貌,且填写方便,便于查账。缺点:不便于分工记账和科目汇总。)

⑵单式记账凭证:也称单科目记账凭证,它将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每个借方和贷方科目都分别编制借项凭证和贷项凭证(优点:内容单一,便于记账工作的分工,也便于按科目汇总,并可加速凭证的传递。缺点:由于凭证张数较多,填制工作量大,且不便于从一张凭证中反映一笔经济业务的全貌与科目关系)

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的保管为15年;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对账单的保管为5年;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簿为15年;银行和现金存款日记账为25年;固定资产卡片为报废清理后5年;月、季度财务报告为3年;年度财务报告为永久;会计移交清册为15年;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与销毁清册为永久。


第五章 第二节 会计账簿

1.账簿: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若干张具有一定格式且又相互联系的帐页组成的,按照会计科目开设户头,用来叙事、分类地记录和反应经济业务的会计簿籍。

2.账簿作用:

①可以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

②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依据。

③是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加强经济核算、分析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依据。

④是检查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重要依据。

⑤是重要的经济档案。

⑥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分工。

3.账簿的种类:

⑴按用途分类:

①序时(普通或通用日记账;特种日记账:银行、库存现金、销货、购货、应收应付款日记账,三栏和多栏)

②分类(总分类账户:三栏式和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三栏、多栏、数量金额和平行登记)

③联合(序时和分类结合在一起)

④备查账簿(又称辅助登记簿,没有固定格式)。

⑵按外表形式

①订本式(订本账,指启用前就将许多张账页装订成册并连续编号。总分类、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② 页式(活页账,平时使用零散帐页并将已使用的帐页用账夹固定,年末装订成册。适用除债券、债务结算类账户以外的明细账)

③ 片式(卡片账,用印有记账格式和特定内容的卡片登记经济业务。适用所及内容比较固定的明细账,如固定资产明细账)

④ 磁性(存储电脑中)

⑶按账页格式

① 栏式(有借方、贷方、余额三栏。适用于只提供价值核算信息,不需要提供数量核算信息。如,总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债权、债务类明细账)。

②多栏式(在借方、贷方下面设若干栏目,详细反映借方、贷方的金额情况。适用于核算项目较多有需要提供实物数量信息的明细分类账簿。如,收入、费用、成本类明细)

③数量金额式(在借方、贷方和余额栏下分设数量、单价、总金额三栏。适用于既要提供价值核算信息,又需要提供数量核算信息得明细分类账簿。如,原材料、库存商品明细)

④平行登记式(将前后密切相关的经纪业务贷方、借方登记在同一行。原材料采购)

4.账簿通常由封面、扉页和账页构成。

账页基本要素:账户名称、登帐日期栏、凭证种类和编号栏、摘要栏、金额栏、总页次和分户页次。

5.登记账簿的一般要求:

⑴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及时登记会计账簿。

⑵登记账簿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6.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总分类账、总分类与所属明细、总分类与日记账、财产物资明细分类与财产物资保管帐)、账实核对。

初级会计学

第一章 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和控制,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⑴基本职能:反映、监督

⑵拓展职能:控制、分析、预测、参与

※“六职能”,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定

三、会计目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会计对象: 由所有者投入的资金

资金筹集

由债券投入的资金

供应过程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生产过程

资金运动 销售过程


按法定程序返回投资者的投资

资金的退出 偿还各项债务

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五、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①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征:1.资产是资源,而且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确认:1.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分类: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应收款。

②负债:负债也称债权人权益,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确认: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业务。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可靠地计量。

分类: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应付利润或股利、应缴税费。

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③所有者权益:也称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企业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又称为股东权益。

特征:1.所有者权益一般不需要企业偿还,但企业发生减资、清算等情况例外。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能将剩余的资产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权益起初需由所有者投入,而且所有者有权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并需承担企业经营风险

4.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所有者权益通常会因企业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以及其他原因而发生增减变动。

5.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分类:按其来源可分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均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

④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征: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者事项中产生的。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3.收入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并不包括本企业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分类: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经营业务的主次: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

⑤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3.费用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分类:生产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 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⑥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特征:1.利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因而利润不属于一项独立的会计要素但列入利润表中。

2.由于企业会计的确认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所以实现利润并不完全等同于取得货币资金。

3.利润的本质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4.利润应当予以分配,如为亏损则应当予以弥补。

分类: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收入、费用、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均属于时期要素或动态要素。

六、会计等式

1、静态:资产=权益 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动态:收入-费用=利润

3、扩展: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①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法律主体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能成为法律主体。确认一个组织是否为会计主体关键是看其在会计上是否被要求独立核算。

②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也称连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将按照其现在的目标、方针和形式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不会面临破产清算解散。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的引申,也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

③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也称会计期间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产生可比性、及时性等会计核算原则。

④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货币本身要求币值稳定不变。

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信息要与决策相关联,要对决策有用。

3、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以便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原则,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类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类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取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6、重要性原则,对某些重要经济业务进行单独反映,并在财务报告中重点说明。对次要的经济业务,对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7、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不应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损失。

8、及时性原则,指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不得提前或延后。

八、会计处理基础

1、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指以现款是否收到和支付作为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按照收付实现制,凡在本期收到和支付的现款,不论其应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凡在本期未曾收到和支付的现款,即使其应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本期费用。不必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应计费用问题。应用于行政单位。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是指收入和费用应按实际发生的期间进行认定和归属,并与有关资产或负债一起记录为该期间的经济业务,而不论与该项收入和费用有关的现款是在什么期间收到或支付。会计分期假设是权责发生制基础产生的直接原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

九、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应用的方法。






初次记录: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


十、会计确认: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确认


十一、会计的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过程中,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认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十二、会计计量的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

十三、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①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②必须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需求

③要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④要简明实用并相对稳定

※、分类:1、资产类——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

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

2、负债类——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

3、共同类

4、所有者权益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5、成本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第二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十四、会计账户: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手段。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

①会计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

②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整理,以提供经营管理必须的会计信息

③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分门别类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

①特征不同,会计科目具有静态特征,会计账户具有动态特征。

②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前事先确定的对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账户是经济业务发生之后,进行分类、连续登记的一种手段。

③用途不同。

*、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名称,日期和摘要,凭证号数,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十五、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

单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经济业务之后所产生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一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一张方法

十六、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以复式记账原理为基础,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记录每笔经纪业务的一种记账方法。

※、步骤:1、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确定它涉及哪些会计要素,以及这些会计要素项目是增加还是减少。2、确定应使用哪些要素,以及这些账户的金额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账户借贷方结构的规定,确定各账户应借、应贷的方向及其金额。

十七、会计分录:是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对每项经纪业务标明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三要素:会计科目,记账方向,记账金额)

十八、总账:总分类账户也称“总账账户”或“一级账户”,它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

十九、明细帐:明细分类账户是按照明细分科目设置的用来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户。

二十、平行登记的要点:1.依据相同;2.期间相同;3.方向相同;4.金额相等。


第三章: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

1.供应业务核算:

“在途物资”:核算企业已购买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物资的采购成本,属于资产类账。验收入库时转入“原材料”。按供应单位或物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原材料”: 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的收、发、结存情况,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成本,贷方记因经营领用、对外出售等原因发出成本。按保管地点、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库存现金”:反映企业库存现金的收、付、结存情况属于资产类。

“应付账款”: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属于负债类。不设置“预付账款”的企业可在“应付账款”的借方登记预付款项。

“预付账款”:核算企业因购买物资而预先支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属于资产类。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则表示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属于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核算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属于负债类账户。

借:在途物资 借:原材料 借:预付账款 借:在途资物

贷:银行存款 贷:在途物资 贷:银行存款 贷: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2.生产业务的核算

“生产成本”: 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包括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自制材料等。属于成本类账户。贷方: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 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属于成本类账户。所谓间接生产费用是指生产费用是指生产多种产品或劳务的共同耗费,不能直接计入某成本核算对象,需要分配,包括企业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费用。

“管理费用”: 核算企业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薪酬、管理使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管理部门办公费以及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属于损益类账户。

“累计折旧”: 贷方登记逐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即逐期转移计入成本费用的价值,余额在贷方,反映现有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

“应付职工薪酬”:核算企业按照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属于负债类账户。按“工资”、“职工福利”进行明细。按部门分别计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

“库存商品”: 核算企业库存的各种商品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属于资产类账户。

借:生产成本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 借:生产成本-甲

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乙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 贷: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贷:累计折旧

3.销售业务的核算

“主营业务收入”:核算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中所取得的收入,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余额从借方转至“本年利润”贷方。

“主营业务成本”:核算企业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应结转的成本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余额从贷方转入“本年利润”借方。

“其他业务收入”: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销售材料、出租固定资产等取得的收入。期末结转至“本年利润”。

“其他业务成本”:核算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其他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等。期末转入“本年利润”。

“销售费用”:核算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专设销售机构发生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属于损益类账户。

“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规定为特定经营活动缴纳的税金,属于销售收入的抵减项目,属于损益类账户。

“应收账款”: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属于资产类账户。如果企业未设置“预收账款”,则“应收账款”的贷方还登记预收账款。本账户期末若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若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预收的款项。

“应收票据”: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而受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属于资产类账户。

“预收账款”: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属于负债类账户。还没履行合同规定的发出商品等义务,无法确认销售收入,因此确认为负债。期末余额若在贷方,反映企业预收的款项;如为借方余额,则反映应由购货单位补付的款项。

借:银行存款 借:其他业务成本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贷:原材料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应收账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

4.财务成果的核算

营业利润(负数表亏损)=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益

利润总额(负数表亏损)=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负数表亏损)=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营业外收入”:核算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五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属于损益类账户。

“营业外支出”:核算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亏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属于损益类账户。

“资产减值损失”: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借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损失;贷方登记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范围内,资产价值恢复增加的金额。

“坏账准备”: 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贷方按规定估计的应收款项发生的减值金额,借方登记已确认的所得税费用,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的坏账准备。

“所得税费用”:核算企业按规定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属于损益类。借方登记确认的说的税费用,期末结转至“本年利润”。

“本年利润”: 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登记期末从损益类账户转入的利润增加项目金额,借方登记期末从损益类账户转入的利润减少项目金额。贷方余额盈利。

“利润分配”: 企业利润分配或亏损的弥补,以及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余额,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方登记从本年利润转入的年度净亏损以及按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贷方登记从本年利润转入的年度净利润,以及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金额。借方余额:累计未弥补亏损。贷方:累计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提取盈余公积,借方登记盈余公积使用。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超过注册资本50%不再计提。补亏不能超过盈余公积25%。

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管理、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

借:所得税费用 借:本年利润 借:利润分配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所得税费用 贷:盈余公积、应付股利


第四章:账户的分类

1.账户分类的作用:⑴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账户。

⑵有助于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⑶有助于财务报表的编制。

2.账户分类的原则:⑴规范性原则:账户分类标准的选择和分类的结果应符合规范。

⑵适用性原则:账户分类标准的选择和分类的记过应符合实际需求。

⑶明晰性原则:账户分类标准的含义应清楚,分类的结果应简单明了。

⑷完整性原则:在某一分类标准下,会计核算对象所涉及的所有账户都有其归属的类别。

3.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就是按账户所要核算与控制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账户的最基本的分类,是账户分类的基础。

①资产类:用来反映企业各种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存额的账户。(流动、非流动资产)

②负债类:反映企业各种债务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存额的账户。(流动、非流动负债)

③所有者权益类: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存额的账户。(投入资本类、盈余分配)④成本类:反映制造成本或劳务成本的发生和结转情况。(生产产品、提供劳务)

⑤损益类: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损益情况的账户。(广义的收入、费用类)

4.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①盘存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可以进行盘点核实的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数额的账户。属于资产类。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②资本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和资本增值的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数的账户。所有者权益类。

③结算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同其他单位和个人以及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结算关系。债权类-资产;债务类-负债。债权债务类-借方余额(债权实有数)、贷方余额(债务实有数)

④调整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其他有关账户的数字。(1.备抵调整账户:与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反,包括累计折旧、利润分配、坏账准备。2.附加调整账户:附加于有关资产或权益账户的余额来求得目前实有数额的账户。3.备低附加调整账户:是用来抵减。附加于有关资产或权益账户的余额来求得目前是由数额的账户,“材料成本差异”)。

⑤集合分配:用来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结算所发生的某些间接费用,并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账户。(借方登记间接费用发生,贷方登记分配额)。

⑥成本计算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并确定各个成本计算对象实际成本的账户。

⑦跨期摊配账户:是在耗费的发生期与收益期不相一致的情况下,用来反映耗费的发生以及正确摊配于各个会计期间的账户。(借方:已发生但尚未摊配的耗费数,贷方:本期摊配的耗费数)。

⑧汇转账户:汇集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各种收入或费用并与期末结转的账户。(收入汇转、费用汇转)

⑨财务成果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财务成本即利润与亏损。

⑩ 计价对比账户:用来核算和控制企业采用两种不同的计价标准对某项经济业务进行对比。

11.暂记账户:核算和控制财产清查中发现的盘盈或亏损、毁损在明确应计账户之前暂记,以保证账实相符。

5.账户按财务报表的关系进行分类,可以提分为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


第五章 第一节 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会计凭证的作用:客观反映、严格监督、明确责任、记账依据。

3.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的意义:①原始凭证是登记账簿的根据

②原始凭证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③原始凭证可以加强经济责任制

4.原始凭证分类:

①自制原始凭证: 1.一次凭证:仅反映一项经济业务或多项同类经济业务的凭证(收料单、领料单)

2.累计凭证:是指将一定时期内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和在一起多次记载重复使用的凭证。(限额领料单)

3.汇总原始凭证:也称原始凭证汇总表,指一定时期内将若干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加以汇总而填制的凭证。(收料凭证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

4.记账编制凭证:是根据账簿记录和经济业务的需要编制的一种自制原始凭证。

②外来原始凭证:是企业同外部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业务往来关系时,从外部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

5.记账凭证:是指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的,用以记载经济业务简要内容,明确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凭证。

注:原始凭证是记账凭证的基础,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作为记账凭证的附件。

6.记账凭证的种类:

① 按用途格式不同,可以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

⑴专用记账凭证:是专门记录某一特定种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收款、付款、转账凭证。

⑵通用记账凭证:是不分经济业务的类别,适用于所有经济业务记录的记账凭证。

②按其是否需要经过汇总,可以分为汇总记账凭证和非汇总记账凭证。

⑴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单一的记账凭证按一定的方法加以汇总而重新填制的凭证(分类汇总、全部汇总记账凭证)

⑵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只反映某项经济业务即只有一笔会计分录的记账凭证(收款、付款、转账以及通用记账凭证)

③记账凭证按其填制方法可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

⑴复式记账凭证:又称为多科目记账凭证,它将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集中到一张记账凭证上。(优点:能完整地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貌,且填写方便,便于查账。缺点:不便于分工记账和科目汇总。)

⑵单式记账凭证:也称单科目记账凭证,它将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每个借方和贷方科目都分别编制借项凭证和贷项凭证(优点:内容单一,便于记账工作的分工,也便于按科目汇总,并可加速凭证的传递。缺点:由于凭证张数较多,填制工作量大,且不便于从一张凭证中反映一笔经济业务的全貌与科目关系)

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的保管为15年;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对账单的保管为5年;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簿为15年;银行和现金存款日记账为25年;固定资产卡片为报废清理后5年;月、季度财务报告为3年;年度财务报告为永久;会计移交清册为15年;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与销毁清册为永久。


第五章 第二节 会计账簿

1.账簿: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若干张具有一定格式且又相互联系的帐页组成的,按照会计科目开设户头,用来叙事、分类地记录和反应经济业务的会计簿籍。

2.账簿作用:

①可以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

②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依据。

③是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加强经济核算、分析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依据。

④是检查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重要依据。

⑤是重要的经济档案。

⑥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分工。

3.账簿的种类:

⑴按用途分类:

①序时(普通或通用日记账;特种日记账:银行、库存现金、销货、购货、应收应付款日记账,三栏和多栏)

②分类(总分类账户:三栏式和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三栏、多栏、数量金额和平行登记)

③联合(序时和分类结合在一起)

④备查账簿(又称辅助登记簿,没有固定格式)。

⑵按外表形式

①订本式(订本账,指启用前就将许多张账页装订成册并连续编号。总分类、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② 页式(活页账,平时使用零散帐页并将已使用的帐页用账夹固定,年末装订成册。适用除债券、债务结算类账户以外的明细账)

③ 片式(卡片账,用印有记账格式和特定内容的卡片登记经济业务。适用所及内容比较固定的明细账,如固定资产明细账)

④ 磁性(存储电脑中)

⑶按账页格式

① 栏式(有借方、贷方、余额三栏。适用于只提供价值核算信息,不需要提供数量核算信息。如,总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债权、债务类明细账)。

②多栏式(在借方、贷方下面设若干栏目,详细反映借方、贷方的金额情况。适用于核算项目较多有需要提供实物数量信息的明细分类账簿。如,收入、费用、成本类明细)

③数量金额式(在借方、贷方和余额栏下分设数量、单价、总金额三栏。适用于既要提供价值核算信息,又需要提供数量核算信息得明细分类账簿。如,原材料、库存商品明细)

④平行登记式(将前后密切相关的经纪业务贷方、借方登记在同一行。原材料采购)

4.账簿通常由封面、扉页和账页构成。

账页基本要素:账户名称、登帐日期栏、凭证种类和编号栏、摘要栏、金额栏、总页次和分户页次。

5.登记账簿的一般要求:

⑴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及时登记会计账簿。

⑵登记账簿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6.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总分类账、总分类与所属明细、总分类与日记账、财产物资明细分类与财产物资保管帐)、账实核对。

标签: 100 企业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