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胡雪岩成功的真正原因)

科灵网 7 0

胡雪岩最后是因为什么事件而一败涂地的?

最终的失败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胡虽为商人,但他的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先借助王有龄开钱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创办胡庆馀堂,为西征筹借洋款,恢复因战事而终止的牛车,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一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位雹档己名利双收、事业有成的人,却在几天之内垮掉了,他的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表面上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源弊乱,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馀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为深入的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 "牺牲品",成为李鸿章 "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 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卜模

胡雪岩破产之真相 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何失败

胡雪岩破产之真相: 胡雪岩破产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几乎已众口一词:即胡败于与洋人竞争的蚕丝贸易战。晚清陈代卿所著《慎节斋文存》说:胡雪岩“每岁将出丝各路于未缫时全定,洋人非与胡买不得一丝,恨甚。乃相约一年不买丝。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万金。”

然而,笔者近日获得一封居沪洋人白尔辣写给李鸿章的长信,此人曾多次去江浙等养蚕区考察,发现导致中国蚕丝产业年年滑坡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洋人不买,更不是中国人不养,而是养蚕区开始锋友蔓延的蚕瘟病。

可见,《慎节斋文存》有关洋人“相约一年不买丝”等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洋人不仅年年在上海买丝,而且还抱怨能买到的蚕丝越来越少,所以,也就有了这封洋人写给李鸿章的长信,希望中国整顿蚕桑事务,发展蚕桑业。

那么,胡雪岩在上海大量囤积生丝,究竟有没有与洋人交恶,导致各洋行的洋人“恨甚”呢?笔者查阅了晚清报刊等史料,没有发现银型槐这方面的直接资料,但也获得了一些间接的材料: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面临资金链断裂险情之时,胡雪岩将自己所囤积的15000包生丝分别卖给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

如果胡雪岩真的与洋行的洋人交恶,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这些洋行的洋人会及时出手相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于胡雪岩卖出15000包生丝,究竟亏了多少钱?

洋人白尔辣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已披露当时生丝的价格:“每包生丝通扯价(平均价)为320两白银”,那么15000包生丝的总价值则为480万两白银。既然总价值只有480万两,又怎么会亏损600万两、800万两呢!因此,笔者认为:胡雪岩囤积生丝亏损150万两白银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然而,一代巨绅胡雪岩仅仅因为亏损了150万两白银,就走上了破败之路?这样的说法自然难以让人置信。那么,当时究竟还发生了什么呢?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市面情形大为减色。”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

长袖善舞的胡雪岩也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银根紧缺、商铺倒闭的呢?

原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租皮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积生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这应是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

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

胡雪岩事业长期处于一种顺风顺水的状态,这使得他产生了一种侥幸的心理。从他创业的第一天起,即使生意上遇到了拦路虎,比如资金短缺、关系无门路等情况,也被他以权谋的手腕迅速咐链的解除了。

这样势必形成一种极强的自我膨胀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他后期性格上的反映就是不听人劝告,万事继续采取冒险做法而不留后路。

胡雪岩幼年时候,家境贫困,以帮人放牛为生。但胡雪岩贫不失志,少年时即表现出诚信不贪的品德。放牛时捡到银子并等待失主,后失主失而复得,为表达感激,将胡雪岩带去杭州经商,这一年胡雪岩十三岁。

胡雪岩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辩简橘后,凭借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自信诚实,加上他胆大心细,很快成为一个小伙计,后一跃而成为阜康钱庄的老板,再跃而成为徽商巨头。当然这个逆袭是否真的如此简单,并非如此,背后的辛酸恐怕携团只有胡雪岩自己知道。

胡雪岩为什么落败?——《灯火楼台》读后记

今天刚刚看完高阳“胡雪岩系列历史小说”的第7本——《灯火楼台》(三)。这样,胡氏一生的轨迹便清晰了。 当然,小说只是小说而已,即使是被标榜为所谓“历史小说”的,中间有几分历史,亦未可知。但是,即使只从我已经读完的这6本小说考量,亦可以思索一下:胡雪岩为什么会落败? 毫无疑问,胡雪岩是聪明的、洞察世故人情的,又是精于在政商两界把握机会,懂得“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他从一介大字不识几个的钱庄学徒起步,最后成为清同光年间富比王侯、声名赫赫的从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的“红顶商人”,缘皆由此。更重要的是,尽管他在功成名就之后,耽于奢华,察人不勤,但是他对人对事,常常怀有一份真诚、善良和磊落。而这,是许多人在成功中途就会抛弃不见的心情。 高阳在《灯火楼台》(第三部)的《后记》中写道: 我在写作中途,不断产生新的感慨。其中最深刻的是: 第一、胡雪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手工业之将没落只是时间的问题。胡雪岩非见不及此,姿燃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之下,因而在反垄断的孤军奋斗之下,导致了周转不灵的困境。胡雪岩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资本家,如果在现代一定会获得政府的支持,但当时的当政者并无此种意识。所以他的失败,可说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胡雪岩失败后,态度光明磊落,不愧为我乡的“杭铁头”。 第三,胡雪岩是李鸿章与左宗棠争夺政治权力、争议发展路线下的牺牲者。 我的思索,与高阳略同。不同的是:我不认为改册渗胡雪岩的失败,是“时代的悲剧”。在我看来,究其本质,不过是“时代背景下的悲剧”。 诸事由人。做许多事情,表面看似乎“成败在天”,实则都是“成败由人”。所谓“天”,不过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表面的、潜在的种种规律。成败在天,是因为人没有认识、更没有能够掌握、运用这些规律而已。 就胡雪岩的失败而言,起因是他名下的钱庄“上海阜康”发生挤兑,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再进一步,似乎是他用人失察,误用了私心太重、不肯屈为“档手”、希望暗借东家财力、徐图自立门户的上海阜康“档手”宓本常,导致钱庄部分资金被挪用做南北货生意遭海难损失,引发钱庄周转不灵。但是,如果考虑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私心、而且每个表现得没有私心的人,不过是在仔细权衡考量之后,确认不纵容私心是成全自己私心的最佳选择,那么,对宓本常“暗渡陈仓”的舞弊行为,亦当属可理解、难杜绝之列。 细究胡雪岩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正如高阳自己所说,胡雪岩在囤积了价值900万两白银的丝、茧之后,既不愿将其卖给洋人开的三家机器缫丝厂,使其得以大肆排挤江浙一带万千养蚕缫丝人家的生计,然而,他在自己开设机器缫丝厂、自行消化积压的巨额丝、茧存货的问题上,又犹豫不决、首鼠两端。按照小说中的说法,他委托好友古应春收购缫丝厂,而在宓本常出于失宠的忌妒和个人私利,对此暗中留难之后,他也就在这一实际上攸关自己身家性命的投资上,无可无不可地偃旗息鼓了。 胡雪岩这一关键性的失误,是由于他虽然认识到机器缫丝的效率和质量是土法缫丝无法抗衡的,但显然没有意识到:机器缫丝取代土法缫丝,是不可逆转的生产力变革。要善后万千养蚕人家的生计,只能在接受这一变革、并且由自己来主导这一变革的过程中,遵循利益二次分配的思路,求得出路。他只是一味地想,堵住三家机器缫丝厂的货源,迫使先进的生产力退出市场,从而使传统的、落后的、家庭作坊式的土法缫丝能够得以继续生存。 在这一点上,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以为以自己“财神”之力,只手便可遮天。高阳先生感叹当时的当政者——清政府——没有给他以支持,并据以认定这是“时代的悲剧”。但是,就算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持胡雪岩同样的态度,真的就能力挽狂澜?我深感怀疑。以清政府当时孱弱的政治、经济实力,根本没有办法和西方各国政府对抗。更何况,这种对抗是在维持着一种落后的生产力,是在拒绝着国内产业自新自强的机会。 从这一点上看,胡雪岩到底不过是个农民,他没有、大概也不可能有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同期“洋务领袖”的智慧。也许,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聪明”与“智慧”的分水岭。 所以,在核脊我看来,胡雪岩的失败,当然有百条千条理由,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他读书太少、对经济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的缘故。 事实上,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投靠了居功至伟、也居功至傲,自以为很聪明,事实上人品不堪、修养亦不堪的左宗棠,而不是曾国藩,或者缘自曾氏门下的李鸿章。因为较之曾、李,左宗棠不过是文人出身的一介武夫,骨子深处,属于没有文化底蕴的那种人。而这种人,在见识不深这一点上,与胡雪岩殊途同归。所以,人以群分,亦不足为奇了。

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胡雪岩成功的真正原因)-第1张图片-科灵网

胡雪岩是如何被没落的呢?

胡雪岩没落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投机蚕丝失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他能起家主要是借助官场之力,自然也就被卷进了官场斗争。

胡雪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红顶商人,虽然现在出了很多胡雪岩的传记,说他多会做生意,然而他能发家,主要还是攀附上了王有龄和左宗棠两个贵人,说白了就是借助官场的力量。

王有龄署理湖州知府时,胡雪岩就和他攀上了关系,并代理湖州的公库。并利用公库的官银经营丝行。由于公库的资金不需要利息,胡雪岩自然是从中获得了暴利。王有龄出任浙江巡抚以后,胡雪岩的生意自然也是越做越大,他开设的丝行、钱庄、药店遍布浙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胡雪岩更是通过码乱薯代理浙江军队的军费、粮草、军械,为他的商业帝国提供获得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太平军攻打杭州,王有龄自杀以后,左宗棠继任了浙江巡抚。

胡雪岩因为之前协助王有龄处理后勤,有一定经验,因此很快就又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迟者识,继续负责管理浙江的钱粮、军饷和军需物资。在左宗棠的支持下,胡雪岩还代理了浙江的藩库,这让他的阜康钱庄多了一大笔低息存款,生意自然是越做越顺。

然而依靠左宗棠之力固然可以让胡雪岩的生意得到极大助力,但是也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他对官府的资金依赖度极大,二是给自己打上了左宗棠的标签。

1882年胡雪岩试图垄断蚕丝生意,大量收购囤积。然而当年意大利蚕丝丰收,蚕丝价格暴跌,胡雪岩囤积居奇的算盘落空,亏损近千万两,差不多损失了总资产的陪毕一半。其实此时除非得到外力支援,否则胡雪岩已经难以支撑。

然而由于担心阜康钱庄破产,各地官府纷纷提取存放在阜康钱庄的官银,胡雪岩的流动资金日益枯竭。而此时和左宗棠政见不和的李鸿章等人也趁机落井下石,要求清查胡雪岩资产以抵债。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的商业帝国迅速崩溃。

所以胡雪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他错误估计形势,进行商业投机失败。而胡雪岩又卷入政治斗争,这就让他在面临危机时难以得到有力的支撑,最终崩溃。

以上文章内容就是科灵网为大家介绍的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和胡雪岩成功的真正原因的详细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财经资讯知识,可以收藏我们的网站!

标签: 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