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90~92页。
教案背景: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 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 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面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何改革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四点:生活实际入手,引发数学问题;加强直观操作,形成 清晰表象;鼓励动手实践,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强化应用意识,应用中提高空
间观念。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 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 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
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方法:
1. 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 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 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
大小。
2.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
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
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学生建立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学准备: 烧杯、水槽、滴了墨水的水、水泥块、体积单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引出体积概念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实验,想不想看?(要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一会儿老师有问题要问。)出示一烧杯水,我拿一块水泥块,把它放进去,你猜
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
(使学生明确水泥块占有一定的空间。)
预设:水泥块占有空间
师:这让我们想到了哪个故事?
生: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看来乌鸦也知道物体占有空间,那么你知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占空
间?课件出示气球、橙汁、冰箱,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常见事物,
生:教室、桌子、椅子,黑板……
师:(指一个瘦同学,问大家他占有空间吗?再指一个胖同学,问大家他也
占有空间吗?)他们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生:不一样,某某同学所占的空间小,某某同学所占的空间大。
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生:不一样、各不相同。
引出体积概念
师: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
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个小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自主探
究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感悟知识奠定基础。
二、 引出体积单位,认识体积单位
( 一)认识体积
师:张文宏同学的体积指的是什么?
生:张文宏同学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你能判断下面物体的大小吗?
师:第一组,谁的体积大?
生:第一个(很明显)
师:第二组,谁的体积大?为什么?
生:第一个(通过数木头的根数来判断)
师:看,下面两个物体: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
小呢?
生:不好确定…….
师:刚才我们在判断体积大小的时候,有的可以一眼就看出大小,有的通过 数一数就能比较,那么这两个物体该怎么比较呢?要想知道其中一个物体比另一
个物体到底大多少,怎么办?
(引导学生分析要想知道到底谁的体积大,大多少,必须要知道它们的体积 是多少。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到底有多大呢?和解决长度和面积的问题一样
要想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也必须用一定的计量单位来计量。
生:用小正方体去量
师:用什么样的小正方体?
师:原来我们测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创建了面积单位,我们学过哪些面积
单位,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生: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师:现在我们要测量立体图形的体积了也要创建相应的“体积单位”板书。现
在受启发了吧,我们选谁做这个标准好呢
生:我选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
师:为什么不选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呢?
生: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只能去测量长宽高的长度都是偶数的长方体或棱
长是偶数的正方体。
2.测量火柴盒的体积
学生测量,汇报时注意语言要严谨
因为不生正好铺满,必须用“大约”。
【设计意图】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 “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 念。通过这个环节中电脑课件的形象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学习体积单位
1. 认识1立方厘米
师:猜一猜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师:手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介绍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生: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用手指比划比划,把
它的大小记在脑海中。
师:介绍一下你手中的1立方厘米。生: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为
1立方厘米
生: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为1立方厘米?
生:花生米、食指尖、键盘、小石子……
图 2
8立方厘米
8立方厘米 7立方厘米 7立方厘米
6立方厘米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
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通过数数图形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来知道他们的体积是多少,明确:计
量一个物体的体积,com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认识1立方分米
师:下面请大家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测量一下这个储物盒的体积.
学生感觉太小,产生认识更大体积单位的需要。
生:盒子太大,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太小,不合适。
(1)引导学生回想刚才认识1立方厘米的过程,学习1立方分米。
想一想,试着用数学语言叙述;用身边的学具做出或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
体;回顾生活中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物体。
(2)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分米。)
学生回顾生活中的“1立方分米”,粉笔盒、笔筒、纸巾盒、魔方……
4.认识1立方米
师:请大家用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来测量一下我们所在教室的体积。
学生感觉太小,产生认识更大体积单位的需要。
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什么是1立方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借助老
师这里的学具:6根1米长的米尺)你能试着展示出1立方米的大小吗?
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并让代表小组前面展示出1立方米,让学生真正看
到了1立方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米。并引导
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体积为1立方米的物体。
预设1:装29英寸电视机的纸箱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预设2:学生用米尺或几人用手臂合作展示出1立方米的大小。
猜一猜,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能站几位同学?
学生猜测并验证。
5.提升方法
师:想一想,在体积单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预设:由面积单位的探究过程,类比、迁移学习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指出计 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在学生已有 长度和面积单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件演示、讲解、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 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 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
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 达标检测
2.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微波炉的体积大约
是40(立方分米
集装箱的体积大约
是 4 0 (立方米。
数学课本的封面面积
大约是4.4平方分米)
文具盒的体积大约
是200 立方厘米
3.把正方体(棱长5厘米)礼品盒装到箱子(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
厘米)里,最多能装多少盒?(材料厚度忽略不计)(见图3)
3.把正方体(棱长5厘米)礼品盒装到箱子(长40厘米
、宽30厘米、高10厘米)里,最多能装多少盒? (材料
厚度忽略不计)
沿箱的“长”装, 一排能装的个数:40÷5=8(个)
沿箱的“宽”装,能装的排数:30÷5=6(排)
沿箱的“高”装,能装的层数:10÷5=2(层)
最多能装的盒数:8×6×2=96 (盒)
答:最多能装96盒。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增强知识应用的层次性、趣味性,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所选题目也体现了浓浓的生活味,很强的开
放性,练习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民主性。
四 、 回 顾 反 思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指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板书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 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 回顾的习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米
cm3
dm3
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