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有多少吗?答案是45万!
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5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在这45万种图书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书,数量超过85%。
用学者刘苏里的话来讲,“我们不仅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国,还是‘垃圾书’的出版大国。”
但让人揪心的是,一方面,这85%的垃圾书出现在网络上,实体店中,甚至还有学校的图书馆里,我们的孩子阅读到这些垃圾书浪费时间不说,还会伤害到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位。
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书籍虽然琳琅满目,但是孩子们却依旧普遍缺乏精神食粮。
带着这样的关切,2020年《三联生活周刊》创立国内第一本9-16岁人文思维启蒙的青少年杂志《少年新知》(以下简称少年)。
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划时代性”的意义。三联自1926年创刊以来,影响了几代读者,改变了众多人的命运,而《少年新知》带着“成为中国青少年精神食粮”的愿景和使命,希望滋养这一代孩子们的精神内心。
创刊故事
《少年》的创刊初衷,来自于杂志执行主编陈赛的一次谈话。
她认识一位少年,那位少年刚刚考上美国一所大学的哲学专业,谈吐间对哲学相关知识信手拈来。
但少年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少年说他整个初中过得非常痛苦。学校用分数直接赤裸裸地告诉你,你的智商是多少,你的个人价值是多少。这样达尔文式的评价标准让少年怀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陈赛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那位少年的经历何止是他自己个人的经历?在世界的角落,很多位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惑和迷茫,但这种困惑和迷茫却缺少疏通的渠道。
“我在想,孩子们对生活的苦闷、痛苦和挫折,有没有更积极的方式去应对?”
在这样的追问与关切中,《少年》应运而生。《少年》希望给少年们提供优质且丰富的内容,着眼于思维方式的“启蒙”:如何了解你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少年》第一期的封面插画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少年,他独自面对茫茫大海,世界静默无语,人生的风浪蓄势待发,即将卷起千层浪。
这样的意向正是《少年》的创刊愿景:少年们即将踏入成年人的社会,面对未来人生汹涌而来的巨浪com,因为有了阅读的陪伴,少年不再感到生活的无意义或者手足无措,他将“乘风破浪”,他将看apple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
主题丰富
每一篇一个新知
资深编辑朱自奋说,真正的好书“离不开内容的专业性、思想性、独特性,文字的清晰优美,以及装帧排版等设计上的用心。”
这句话用在杂志上也很贴切,而三联出品是质量的保证,不止是内容的专业性和思想性,《少年》所提供的内容丰富,先看看杂志目录。
从探讨“什么是思考”这样哲思性的命题,到“天体物理学家做什么的”;
从揭秘“关于人脑的10个未解之谜”,到告诉孩子们如何懂得人际交往中的善意与尊重的主题专栏...
《少年》囊括了物理学、天文学、脑科学、心理学、人际交往学方面面面的知识。
所以它不是启迪智慧那么简单,它还帮助解决青少年迷茫,如何应对人生苦闷,如何与同龄人交往,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因为考虑到现在孩子们学业压力繁重,鲜少有充沛的时间去啃“大部头”。作为杂志,《少年》是随手的读物,不会给孩子造成阅读压力。空闲的时候,利用碎片化时间翻阅一下,花几分钟,每读完一篇即可收获一个新知。
事实上,订阅杂志也为家长节省了选书的时间成本,毕竟杂志的内容都是经过资深的编辑们根据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和视角精挑细选才发行的。
此外,我们不能保证孩子的兴趣在哪个方面,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非得要看某类专著,而《少年》因为内容的广泛性,孩子们完全可以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阅读,弥补相关知识储备的空缺。
思维启蒙
三联表示,当下很多人群对教育的态度大都“重理轻文”,但事实上,教育中远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
“学会推理和审视,学会辨析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区别,学会判断一个论点背后的证据是否可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是比考多少分,刷多少题重要百倍万倍的。”
这些学校教育所欠缺或者薄弱的知识与课堂,《少年》正好做到了弥补。
这里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孩子们的认知范围里,都想拥有智慧,成为“天才”。但《少年》提供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在新知板块里,有一篇《如果不幸生为“天才”》的文章,对孩子们都羡慕的“天才”做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没错,“天才”也可以是不幸的!文章以爱迪生举例,向孩子们阐释,“天才”不意味着对环境提要求的特权,而意味着更艰苦的命运。
“命运在天赋上的馈赠,就像在人身体里埋下了一些稀有的矿脉,那你就得承担起一个矿工的命运,默默地努力挖掘,忍受过程中的孤独和挫败。如果缺乏与天赋相匹配的意志力和挖掘技术,反而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类似上文这样打破孩子们思维定势的专栏文章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为什么做梦”;“为什么音乐会触发情感”;“人类可以进行时间旅行吗?”
在疫情期间,《少年》还第一时间探讨新冠疫苗问题,当孩子们在大人那里找不到答案和真相时,杂志的内容可以让孩子们的困惑得到解决。
《少年》的作者们拥有多元背景:艺术、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用博学的知识和平等的价值观,让少年们看到他们未曾看到过的世界。
专栏作者郁蓉,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英国儿童文学大家昆丁·布莱克爵士的门生。她的图画书,畅销英、美、意、法、日、瑞典等多个国家。
*头像插画由天然·qu/宋麒设计师设计。
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祗研、剑桥物理学博士苗千、游戏研究学者叶壮、哲学博士王歌、儿童小说作家程玮……
*头像插画由天然·qu/宋麒设计师设计。
讲真,如果孩子们从小是读着《少年》这样高质量、高品位的杂志长大的,其知识储备与归纳整理与他们的同龄人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更是把那些刷着短视频,看着肥皂剧长大的孩子远远甩在了身后。
尼尔·盖曼曾说,“那些你在恰好年纪读的故事,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可能会忘记谁写了它们,或者故事叫什么名字。有时候你甚至忘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如果一个故事触动你,它会永远与你同在,萦绕在你的脑海中那些极少探访的角落。”
一份好的阅读,带给儿童和青少年的,或许是解开人生角落里一个小小困惑,也或许是引导他寻找到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