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有三个战场:75年前的辽沈战役,62年前的海军装备事业,40年前的身体疾病
关键时刻,卜凤刚主动请缨,在腰间挂了8颗已经打开盖子的手榴弹,跃出战壕,在战友的掩护下,直奔敌军阵地
“我是一个幸存者。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我,使我活下来。我所做的一切,和先烈们对革命的贡献比较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丁非白 于也童 武江民
他的人生,有三个战场。
75年前,辽沈战役中,他腰别8颗手榴弹,只身冲进敌指挥所,一举俘虏敌营长以下124人,被授予“独胆英雄”称号。
62年前,他把海军装备事业当作自己的新战场,赫赫战功被深埋心底,只字不提。他带领工程师攻克12项技术难关,组织了两型火炮的研制,为人民海军现代化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40年前,他因恶性胸膜间皮瘤去世,终年仅53岁。他在和病魔的斗争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他坚持乘公交车往返医院,体力稍好时还帮医院做卫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主动要求将自己的遗体用作病理解剖。他说要帮助医学进步,用尽最后的力气,造福人民。
他叫卜凤刚,一位“找不到”的独胆英雄。
他的一生,不怕死、不信邪、不张扬。
找不到,闭口不提战功
卜凤刚,曾荣立特等功,被授予“独胆英雄”称号,并获得“毛泽东奖章”,他所在的第34团也被命名为“塔山英雄团”。
记者走进位于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战史馆,找到一块写着“法纪违不得,政策偏不得,作风歪不得,便宜占不得,群众离不得”的展板,左侧是一位年轻解放军战士的黑白照片,“五不得”是他的座右铭。他就是卜凤刚。
“卜凤刚是谁?他的故事是什么?走出硝烟后,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生命旅程?”锦州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上世纪60年代,纪念馆一直想找到这位英雄,把他的故事、经历记录下来,展示给更多的人。可他走下战场后,便不知所终,纪念馆只能向卜凤刚学习进修过的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写信求助。
刘晓光说,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的两位同志好不容易找到卜凤刚的妻子秦金枝,询问他参加塔山阻击战,且立过特等功的经历,没想到连妻子都不知道他的事迹。“秦金枝从未听丈夫提过自己是英雄、功臣。”刘晓光说。
客人走后,秦金枝在家里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尘封的纸箱中找到两枚奖章和一本名为《战斗着的中国》的书。书的扉页上写着“赠给卜凤刚同志”。下面是卜凤刚熟悉的字迹:永远不要忘记流血牺牲的战友。
《战斗着的中国》为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所写。1949年底,在中国战场采访的西蒙诺夫在广西桂林附近对第四野战军一个名叫卜凤刚的副班长产生了兴趣。他在书中写到,他(卜凤刚)是一个矮小结实、有着一张看来很是健康的宽阔圆脸的农村青年。
在这本书中,秦金枝看到了丈夫从不曾与人提起的硝烟与过往……
辽沈战役纪念馆(2022年8月17日摄) 杨青摄/本刊
不怕死,只身入敌阵俘获124名敌人
塔山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与锦州市之间,这里无塔也无山,是一片平地,稍微有点丘陵。75年前,在直接影响辽沈战役结局的塔山阻击战中,东北野战军在这片无险可守的土地上顽强坚守六昼夜,击退国民党军增援锦州的“东进兵团”数十次猛烈进攻,为攻克锦州赢得宝贵时间。
在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中,年仅18岁、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卜凤刚随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第1营第1连进驻了塔山阵地最前沿的位置。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子弹密集地在空中来回穿梭,国民党军的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阵地上,硝烟弥漫,塔山阵地在敌我双方拉锯式的战斗中来回易手,卜凤刚所在的班12名战士只剩下他一个人。
据刘晓光讲述,战斗打响后的第五天,由于交战双方均伤亡巨大,我军采取阵地喊话等政治攻势,从思想上瓦解敌军,可接连派出的两名同志都牺牲了。关键时com刻,卜凤刚主动请缨,在腰间挂了8颗已经打开盖子的手榴弹,跃出战壕,在战友的掩护下,直奔敌军阵地。
卜凤刚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口气插到敌人工事前,在这里发现了敌军的一个指挥所。他毫不犹豫地冲进去,举起手榴弹喊道:“敢动我就拉弦!”“锦州已被我们解放了,弃暗投明,缴枪投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
国民党军被卜凤刚这英勇的举动吓呆了,一个个放下了枪,举手投降。卜凤刚一人俘获敌军124人,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他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战后他荣立特等功,被授予“独胆英雄”称号,并获得了“毛泽东奖章”,他所在的第34团也被命名为“塔山英雄团”。
随后,卜凤刚又参加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多次立功,多次受伤,战功赫赫。
然而,卜凤刚从不以英雄自居。曾经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毛泽东奖章”获得者,为什么不告诉大家自己是战斗英雄?
卜凤刚说:“塔山阻击战时,我们班就剩我一个人还活着。能看到胜利就是最大的幸福,我还有什么要求呢?”卜凤刚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幸存者。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我,使我活下来。我所做的一切,和先烈们对革命的贡献比较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不信邪,“一定能造出中国自己的好炮”
1950年,部队组建了文化知识补习班,卜凤刚被选派进班学习。他随后又到陆军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夏天,上级要从学员中为海军挑选一批骨干到海军指挥院校深造。学员们讨论时说,海军装备技术太复杂,“凭我们这点墨水,怕是不能胜任”。
可是卜凤刚毅然报了名。
因为文化基础差,别人听一遍能听懂的课程,卜凤刚得学两三遍;别人一天学会的内容,他得花两三天消化。艰苦努力下,卜凤刚硬是达到了大学毕业程度。1961年毕业后,他被派往内蒙古某工厂,代表海军负责监造武器,次年又被派到黑龙江某工厂工作。
对卜凤刚来说,监造武器是一项开拓性工作。海军武器构造复杂,精度要求高,水准要求先进、独创,要超过一些国家的同类武器水平。过去,我国海军装备落后,达到这个要求十分困难。
卜凤刚下定决心:“在塔山阻击战中,国民党的军舰曾开到葫芦岛外,向我们的阵地开炮,不少同志倒下了。不造出优质的舰炮来,怎么对得起牺牲了的战友!”经过五年零三个月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战,他和同志们一起建立起了军工生产线,而且创制出了一种新型海军军工产品。
1966年初,卜凤刚患了坐骨神经痛。一次上班途中,他疼得脸色蜡黄,抱住电线杆才没有摔倒,只好住进医院。这个病一时难以根治,他干脆一瘸一拐坚持上班。有位老工人说:“卜代表,歇两天不行吗?不要命啦?”卜凤刚却说:“舒舒服服改变不了生产面貌,轻轻松松造不出好炮,我虽有病在身,可跟大家在一起心里就痛快。”
卜凤刚先后参与完成了多种舰炮产品和装备生产线的建设工作,许多产品填补了空白,为我国海军装备的发展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一项产品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但授奖名单中,卜凤刚没有呈报自己的名字。他说:“只要把海军装备搞上去,有利于建设我国强大的海军,比什么都强啊!”
有几次,一些知道卜凤刚事迹的领导想对卜凤刚的军衔进行调整。但每次调级晋衔,卜凤刚都把别人往前排,自己往后蹭,他说:“一个革命者,眼睛不能老盯在钱上,钱眼里看不到大目标啊!”
不张扬,把一生献给人民
“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呢?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贡献,在于为人类和社会创造价值。”卜凤刚在日记中写道。
刘晓光说,凭借卜凤刚的功绩和资历,他完全可以为妻子和孩子争取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待遇,但他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妻子秦金枝曾埋怨他刻板,不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卜凤刚总是说:“只要有个工作就行了,哪能挑肥拣瘦的?”
卜凤刚的儿子卜作林回忆,1975年,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在城里安排了工作,有的参了军,还有的等待下乡插队,卜作林想请父亲帮忙,父亲却坚持要他到农村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你爸爸是共产党员,绝不能为了这事走后门。”最终,卜作林下乡到了位于北大荒的一个农场。
1983年,年仅53岁的卜凤刚不幸因恶性胸膜间皮瘤去世。临终前一天,卜凤刚留下了三条遗言:一要丧事从俭,不开追悼会;二要爱人好好带着孩子过日子,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三要把遗体献给医院解剖,弄清病因,好给以后的患者找出治疗方法。
卜凤刚逝世后,他的事迹引发了强烈反响。1984年,海军党委作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部卜凤刚学习的决定。当时,有的同志本来以为自己表现不错,但听了卜凤刚的事迹后,深有感慨地说:“比比老卜还有什么可说的,差距太大了!”
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政委莫文骅说:“卜凤刚在战斗中是位了不起的英雄,进入和平时期后,他不但保持了英雄本色,而且在大踏步地前进。”
数十年过去了,英雄的故事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2022年9月9日下午1时30分,锦州市全市352所中小学8000多个班(次)20多万名师生在线集中收听收看“红色第一课”,听辽沈战役纪念馆红色宣讲团讲述“独胆英雄卜凤刚”的故事。
刘晓光说,卜凤刚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党、人民和革命事业,在新时代,他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更应该被传承和发扬。■
标签: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