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古都之中,处于南方的是南京与杭州。与杭州仅作为南宋都城不同,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东汉末年三国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
▲六朝古都的由来
事实上,南京是一座“十朝都会”。除上述“六朝”之外,唐代以后“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朝前期、太平天国和民国国民政府都以南京为国都。
然而,比起汉唐等比较稳固的大一统王朝国祚普遍超过200年,定朝南京的王朝无一长寿,“六朝”里的东晋最长104年,南齐最短23年,其他四朝不超过60年,没有一个超过定都杭州(临安)的南宋(152年)。
▲秦淮河的旖旎风光
不仅如此,“六朝”之外后“四朝”的国祚更短,南唐38年,太平天国11年,明朝定都南京53年,国民政府22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京盛产“短命王朝”?
一、文明南向
中华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包括中原和关中两大板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关中平原,中国大一统时代早期的核心地带
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是秦朝的发家之地,也是当时最富饶的粮仓之一,定都于此,有利于维持庞大的宫廷、官僚和军队。
汉高祖刘邦继承了这种选择,将咸阳改名长安城作为国都。
▲秦朝版图
西汉末年的战乱使长安及关中地区陷入了衰败,东汉王朝因而迁都洛阳。
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面积远超关中,而洛阳又曾是东周的国都,各项条件不亚于咸阳(长安)。
▲洛阳所在的华北平原远比关中辽阔
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开始向长江和珠江流域辐射,最早得到开发的是长江下游地区,即今天的长三角,而长江南岸的金陵邑,正是连接中原和长三角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战国时期楚国建造的金陵邑遗址
作为由战国时期楚国兴建的军事要塞,金陵邑是优秀的,除了北面的长江外,另外三个方向都有山体拱卫,再加上众多水系,整个地形十分破碎,不利于大军行动。
二、虎踞龙盘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中原发生大规模战乱,分裂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也就是中国人熟知的三国时期。虽然三国都有重新统一天下之志,但限于各自的条件,在国都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曹魏自诩得位于汉室,乃是天下正统,西晋又得位于曹魏,两朝继承洛阳国都可算是这种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
蜀汉虽然是汉室宗亲刘备所建,始终以匡扶汉室为目标,无奈偏居巴蜀,只能定都巴蜀的政治中心成都。
▲建业是南京成为国都的开始
孙吴占据的江东则是传统意义上的蛮荒之地,相对缺乏具有较大政治影响力的城市。于是,孙权索性在229年,以长江南岸的金陵邑为基础,新建了一座都城建业。
建业城的核心是石头城(清凉山)和钟山(紫金山),古人根据这两座山的形状及引喻,称建业有“虎踞龙盘”之象,正好迎合了孙权统一天下的志向。
▲石头山和清凉山俯瞰整个南京,是为“虎踞龙盘”
孙权定都建业的目的,是想依托长三角的人力物力,北渡长江逐鹿中原。孙权修建业城,却没有造城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座都城作为北伐基地的使命。
▲南京的战略地位
三国时期的中原仍然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南方的孙吴政权在军事政治经济都远不及中原,建业城不但没有起到孙权预想中的作用,反而在279年迎来了西晋的20万大军。
▲南京周围有山有水,却起不到保护作用
建业城有长江和众多山体保护,看上去应该有利于防守,实则不然。
长江太长了,中上游的巴蜀、荆州等地早已被晋军夺取,孙吴政权其实是与西晋“共享”长江天险,吴军只能踞守建业附近的一小段长江南岸。
不仅如此,建业城周围的山体既不连续又不够大,无法提供完整的保护,陆地上的敌军可以从多个方向攻进来。
石头城、钟山这一对“虎龙”虽然是制高点,在冷兵器时代却无力阻止敌军攻城。
▲西晋灭吴之战是后世攻取南京的样板
279年11月,20万晋军分兵六路进军建业。由于晋军水师占有绝对优势,长江天险非但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成为晋军的进攻通道。
正是在水师的掩护下,两路晋军分别从建业的上下游渡江,完成对建业的包围。
没有城墙的建业城几乎没有防守价值,吴军甚至没有经过像样的战斗便投降了,孙吴政权瞬间崩塌。
280年3月,西晋完成了中国统一。西晋灭吴之战称得上是北方政权攻取南京的样板,后世多次重复了这个过程。
▲扬威赤壁的孙吴水师后来被西晋大军碾压
从孙权称帝(221年)开始计算,南京(建业)第一次作为国都,仅维持了59年。
南京也暴露出军事上的弱点,虽有山水相间,对付小股敌军有余,却无力对抗兵力雄厚、准备充分的大军,而作为国都要面对的,往往就是这样的灭国之军。
三、东南半壁
西晋王朝仅仅维持了38年,司马皇族为了争权夺利不惜引匈奴等胡人进入中原,这些胡人趁机起兵,将司马氏屠戮一空,纷纷建立各自的政权,被统称为“五胡十六国”。
▲西晋
这些胡人政权相互攻伐,在他们的铁蹄和刀锋下,中原沦为异常惨烈的战场,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中原汉人从数千万锐减到不足500万,这段血腥的黑暗时期就是“五胡乱华”。
▲北方割裂为“五胡十六国”
大批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南渡长江,包括朝堂重臣、世家大族,以及数以百万计的百姓,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传统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并加速了南方的发展,史称“衣冠南渡”。
幸存的皇族司马睿在317年建立东晋王朝,继承了西晋长江以南的国土,定都建康,也就是曾经的建业。当时的武昌、苏州等城市也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政治影响力,但建康仍然是东晋最合适的国都。
▲建立东晋的司马睿大大促进了南方开发
除了这座城市曾经作为孙吴政权国都长达51年,因而具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外,既表明了东晋有志于恢复中原的政治姿态,同时也是北伐的现实需要。
▲定都南京的东晋
东晋王朝身在江南、心却在中原,无论是朝堂上的大臣,还是乡野间的百姓,都渴望有朝一日能收复中原、重返故土。
因此,东晋王朝必须坚持北伐才能维系住政权和民心,哪怕明知建康(建业)有军事上的致命弱点,也要高举这个北伐的象征。
▲北伐是东晋的主旋律,闻鸡起舞的祖逖没有朝廷支持照样北伐
在此后的104年里,东晋组织过多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甚至攻下了故都洛阳及大部分中原故土,但最终因内耗以及缺乏骑兵等原因而统统失败。
420年,权臣刘裕废东晋建宋,史称“刘宋”,与其后的齐、梁、陈并称为“南朝”。与此同时,北方经过一系列战争和整合,以381年鲜卑族建立北魏为标志,北方的一系列胡人政权被统称为“北朝”,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演化
有意思的是,刘裕为建康兴建了完整的城墙,结束了有城无防的历史。可也正是从刘宋开始,定都建康(南京)的南朝很少再考虑北伐,变成了偏安政权。
100▲南朝在各方面梁朝时都达到了顶峰
宋、齐、梁、陈四朝更替,其实是统治集团内讧,既然已经无心北伐,觊觎皇位的人便不再有顾忌,谁做皇帝还不一样?
从420年至589年,四个南朝短则23年(齐),长的不过59年(宋),走马灯般地更换着建康城头的大王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朝虽然更替频繁,但南方总体上没有遭受过大规模战火,更是比血火不断的中原地区要安逸得多,南方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国都建康城。
南朝时期的建康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个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都市,无数文人墨客盛赞建康城的繁华和富足,不但是东南半壁及长江以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东亚。
从221年至589年,孙吴、东晋,加上宋、齐、梁、陈四个南朝,都以南京为都,南京由此成为“六朝古都”。
四、归零重建
南朝醉生梦死的同时,北朝经过两百年的战乱和整合,首先由北周在577年统一中原,北周丞相汉人杨坚于581年废北周建立隋朝,使中原重新回到汉人政权控制之中,然后杨坚在589年发动南征,50万大军指向南陈。
隋灭南陈的过程与西晋灭孙吴类似,隋军在建康城的上下游分别渡江完成包围。城墙也没能挽救建康的命运,只阻挡了隋军几天便被攻破,南陈皇帝开城投降。
▲隋灭陈时,南朝早就衰微不已
从317年西晋灭亡,到589年隋朝灭陈,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二年的分裂,而南京始终是南方政权的国都。
随着中国回归统一,隋朝的大兴城成为唯一的国都,也就是汉朝的长安。
为了彻底消除建康南方政权国都的影响力,不再有南北分裂,杨坚下令将建康城夷为平地,变成了无人居住的田野,仿佛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一切都归零了。
▲隋炀帝历史名声不好,却对南北方融合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隋唐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高峰,不仅是因为中原地区经过南北朝战乱后迎来新一轮复兴,还要归功于南方的开发,以及大运河的建成,使南方在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开始超越中原。
唐朝国都长安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城市,其繁华和包容直到今天仍令人向往。洛阳的地位也很高,既是全国经济中心,又是陪都,一度被定为国都(武周时期)。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在隋唐得以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唐朝中期开始,建康城旧址上建起江宁县城,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曾来此怀古,凭吊建康城当年的盛况,从此有了“六朝古都”之称。
南北朝时期大批汉人南渡、大运河勾连起南北交通等等,这些都使扬州、杭州等南方城市得到迅猛发展,扬州背靠两淮盐场,杭州有海运之利,又被连为一体,人口都达到十万以上。
▲李白、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唐宋名家都有过金陵怀古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而衰落,黄巢大起义进一步动摇了国本,军阀朱温趁势崛起,在907年废唐立梁,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五代十国
“十国”中的南唐由唐朝将领李昪建立,定都江宁,这是南京在“六朝古都”之后,又一次成为国都。
与孙吴、东晋不同的是,南唐等一众小国并没有北伐的雄心,其定都南京完全是因为地理和经济原因。
▲南唐最出名的是后主李煜,做词水平无出其右
除了长三角的经济水平已经赶超中原外,长江中上游此时也基本开发成熟,与长三角的经贸往来日益增加,大大提高了长江及江宁的经济价值。
南唐政权前后存在38年,975年被北宋攻灭。北宋时朝,北方胡人再一次大规模入侵中原,几乎重演了西晋末年的悲剧。
1127年北宋皇室赵构与大批中原汉人南逃,在临安(杭州)重建宋朝,却不是南京。
▲名画《李清照南渡图》正反应了北宋倾覆时的这段历史
南宋似乎是吸取了“六朝”的教训,南京濒临长江,处在与中原对峙的前线,又不利于防守,作为国都其实是有很大缺点的。
而临安在长江以南大约200公里,长江被突破后,仍有足够时间南逃或出海,不会被困死在国都内。
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1129年金军大举南下,赵构及时出海躲过了金军的搜山检海,使南宋得以延续。南宋末帝面对元军进攻时,也是一路逃到了崖山(今广东江门)。
▲临安被金军占领时赵构果断出海,避免了南宋夭折
南宋前后延续152年,比所有定都南京的南方政权都长,但还是比国祚两百多年的大一统王朝要短,灭南宋的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中国政治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五、北伐成功
元末的残暴统治激起汉人的强烈反抗,1368年1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完全不在意“六朝古都”的失败教训,执意定都于此,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
事实也是如此,明军当年便以应天府为基地发动北伐,沿大运河北上,仅用八个月攻下了元朝都城大都(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王朝。
▲朱元璋北伐灭元出乎意料地顺利
朱元璋北伐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反应出中国南北方对比已经出现扭转的趋势。经过唐宋以来的开发,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全面超越中原,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京作为北伐基地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六朝古都”的历史又使南京的政治影响力远远超过扬州、临安、广州等其他南方城市。
可以说,这是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朱棣迁都奠定了今天北京的基础
遗憾的是,明朝的国祚可与汉、唐比肩,南京却错失了这个机会。1421年,靖难成功的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南京作为明朝国都只有54年。
朱棣迁都的理由是“天子守国门”,北京位于防御蒙古骑兵的前线,依托长城和燕山山脉而易守难攻,又有大运河提供后勤保障,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北京从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持续至今,大一统王朝定都北方的历史趋势得到了延续。
▲终明一朝来自北方的防务压力都很大
1644年崇祯皇帝自尽后,北京及中原已被清军控制,残余明廷在应天府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可以算是正统汉人政权的又一次南移,史称“南明”。
由于南明的内部斗争异常激烈,弘光政权仅维持了八个月,是历史上以南京为都的政权中最短命的一个。清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作为江南省的省会,南京从国都变成了省会。
▲南明没有真正的核心,败得非常难堪
在此之后,还有两个政权以南京为国都。
一个是太平天国,两广民众因鸦片战争后清朝日益腐败懦弱,加上宗教思想的影响,从广西金田起事,1853年攻占江宁府改名天京。
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建国思想,太平天国高层随即陷入内斗和享乐,1864年被清军攻破天京而亡,前后存在11年。
另一个是国民政府,民国建立后中国再次陷入军阀混战。国民政府在1926年从广州开始北伐,1927年取得成功,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同年定都江宁,并改名为南京。南京作为首都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太平天国的地盘仅仅围绕着天京,连偏安政权都算不上
至此,“六朝古都”加上南唐、明前期、太平天国、国民政府,总计有十个政权以南京为国都,使南京有了“十朝都会”之称。
而这十个政权的寿命都不长,只有东晋达到104年,其余都不足60年。
南京虽然最早并不属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但紧挨着中原,进可攻、退可守。南方的汉人政权定都南京,试图以此为基地进行北伐的同时,也是对北方异族及中原汉人的一种宣示,我们会打回来的!
▲如今福建江西等地仍保存有南迁汉人建造的军事化坞堡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不是南京盛产“短命王朝”,而是以南京为核心的政权为汉人提供了一个庇难所,并且为中原文明的恢复争取了时间。
这个特征在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身上格外明显,中原沦丧后,汉家文化在南方得以保存发展,并反向促进汉家文化在中原的复兴。
等到汉人驱逐或同化胡族政权后,以汉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明便得以回归和延续。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统一便是中国最主要的历史趋势
每当走到这一步,南京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便会回到北方,这是秦汉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造成的。
也就是说,只有在古代的分裂时期,南京才会成为国都,而中国总体上是分裂时期远短于大一统,并非是南京盛产“短命王朝”。
长期作者|霈霖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