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什么时候开始的(井田制出现在什么时期)

科灵网 14 0


孟子:井田制确实存在过,是否恢复原样那是你们国家的事

井田制到了孟子的时候才被正式提出来,就像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过一样。民国时期胡适还专门写100了一篇考证文章,认为井田制就是孟子的乌托邦,是想象出来的。那么,井田制到底有没有?应该是有的,要知道孟子是大学者,他读多很多我们今天看不到的书,而且还背得出来。但是,孟子是否推崇井田制,或者说他主张回到过去,要继续推行这种已经过时的土地制度呢?显然不是。我们来看看孟子说话的背景,他是怎么说的。

《孟子·滕文公上》提到,滕国的国王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方略。孟子告诉他,关键是要解决两个大问题:第一是人民的生存问题,让人民必须有土地耕种,有恒产者才能有恒心,作为人民的父母官,不能让他们饿死。第二是人民的教育问题,让人民懂得人伦道德,遵纪守法。孟子说,这两样都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的老办法。这场对话大致如此。接下来,滕文公让他的大臣毕战到孟子那儿请教“井地”问题,也就是井田制的问题。

井田制什么时候开始的(井田制出现在什么时期)-第1张图片-科灵网

注意,中国人说话是很讲究的。滕文公当场不问,要他的大臣毕战专门来问这事,一定是滕国的井田制已经破坏了,搞不下去了。说明这个问题有些敏感、微妙。

孟子当然也知道这个背景,他的回答也很有技巧。特录如下: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井田制什么时候开始的(井田制出现在什么时期)-第2张图片-科灵网

梳理一下,孟子大致讲了这么几个点:

第一,孟子告诉大臣毕战,你们的滕文公准备搞仁政,这是好事,您到我这里来问土地制度问题,说明你们君臣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还有,国王让您毕战来我这里请教,说明文公要重用您啦,您要好好干。

第二,搞仁政,必须从土地问题入手。对于官吏而言,土地分配正当,他们就可以“分田制禄”,获得薪水。但那些既得利益的者肯定会破坏,他们是不会同意把隐瞒的土地重新分配的。滕国是个小国,如果土地问题不解决,官吏的薪水发不出,所谓分田制禄就是一句空话。对于人民而言,有了可耕种的土地,才会有收入,生活才能有保障,国家的赋税才能有来源。

第三,孟子告诉毕战,典型的井田制是这样的:九百亩的土地,按照“井”字形状排列,用方形的田埂将“井”字围起来,那么就可以分为九个小方块,每个小方块为一百亩田地,由八个家庭分种旁边的八块土地为私田,而中间的一块则为公田,需要这八个家庭共同耕种,且要优先耕种公田。这样就可以保障“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

第四,还有更关键的,孟子告诉毕战,我只是把古代流行过的那一套井田制度的大概介绍了,至于怎么实施,怎么取舍,那就靠您和您的君王滕文公啦!

很多人没有仔细看过这段文字,想当然认为孟子要恢复过去的井田制,其实这是误解。孟子当然是比较保守的,他言必称尧舜,但他还不至于如此迂腐吧。孟子当然知道井田制早已作古,但他知道土地教育问题才是实现仁政王道的关键。孟子真正推崇的,却是“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土地制度,可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井田制什么时候开始的(井田制出现在什么时期)-第3张图片-科灵网

这段话在中学的课本里面就有,可以说是孟子仁政、王道理想的概括。总结起来,仁政无非就是两条:

1一是消灭贫困。当政者给人民以土地,种田养桑喂牲口,人民不受冻挨饿,使得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绸做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还能吃上肉。孟子那个时候,棉花还没有传入内地,普通人穿的是麻布做的衣服,也有人穿兽皮衣服,但丝绸衣服很贵。普通人吃肉估计比较难。孟子认为,能够让年龄超过50、70岁而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穿得起丝绸衣服、能够吃肉,这就是仁政。

(2)二是普及教育。当政者认真搞好学校教育,让人民懂得尊老爱幼等礼仪规范,特别要让头发白了的老人不要挑着担子在路上行走,安享晚年。这就是仁政。

com这要求高吗?其实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加以适当的道德教化,孟子认为就有资格统一天下,实现王道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历史上却很难实现,宋朝的大儒朱熹就认为霸道容易王道难,可见文明的进步总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缓缓而行。

标签: 100 com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